
一次常规体检,甲胎蛋白(AFP)数值高达3000ng/ml以上,52岁的金先生却未足够重视。仅仅三个月后,他肝脏内的肿瘤从10厘米“疯长”至18.6厘米,并出现肺转移、腹水,陷入“无计可施”的困境。
杭州种福堂(艾克)中医院院长孙彩珍指出,肝癌的凶险性与早期干预的极端重要性,中医认为秋季“金气当令,易克肝气”,一些肝病患者在秋季易因肝气郁结加重病情,“爱生气、易掉头发”等体质特征,也可能是病情急速恶化的“加速器”。
短短3个月肿瘤长了8厘米
中医多管齐下调整“内环境”,病情逐渐好转
去年5月,对于杭州的金先生而言,人生轨迹骤然转折。一次常规体检。他的甲胎蛋白(AFP)检测数值惊人地突破了3000ng/ml,远超正常值(通常<25ng/ml)上百倍。进一步磁共振检查结果显示,肝脏有10厘米肿瘤,他确诊为肝癌中晚期且伴肺转移、腹水,金先生这才陷入恐慌。
更让他崩溃的是病情的进展速度。在确诊后的3个月内,尽管金先生在当地医院接受了介入治疗,但肿瘤依然不受控制地从10厘米猛增至18.6厘米。连续的介入治疗、靶向药和免疫治疗组合方案效果不佳,肿瘤未被控制,反而因治疗带来的副作用,其肝功能急剧恶化,黄疸指数飙升至危险的79mg/dl(正常值<20mg/dl),甲胎蛋白不降反升,突破8000ng/ml,医生告知“肝功能太差,无法继续介入治疗,只能先做护肝、利尿基础治疗”。
就在金先生“走投无路”时,经过小区邻居介绍,他于去年年底辗转找到了杭州种福堂(艾克)中医院院长孙彩珍寻求帮助。孙院长详细了解金先生的病史与治疗情况后,发现他属于典型“肝气郁结、内环境紊乱”的体质。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负责调畅全身的气机。长期情绪抑郁、爱生闷气,会导致肝气不畅,郁结在体内。”孙院长说,气滞则血瘀,瘀久则积块。肝气郁结会扰乱人体内环境,如同为肿瘤的生长创造了一块“肥沃的土壤”。它不仅可能诱发肿瘤,更会加速肿瘤的发展,影响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孙彩珍院长判断,金先生的核心病机在于“肝气郁结、湿热毒盛、正气亏虚”,导致内环境严重紊乱,西医的强力攻伐疗法身体已无法承受。因此,治疗的首要任务是“疏肝解郁、清热利湿、扶正固本”,即通过中药调理,首先改善肝功能,降低黄疸,为身体“减负”;同时疏通郁结的气机,改变适合肿瘤生长的“土壤”,调动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
针对这一情况,孙彩珍为其制定了以“疏肝消结”为核心的个性化治疗方案:一方面,通过“疏肝消结药方”发挥护肝、软坚散结的功效,优先降低居高不下的黄疸值,改善肝功能,为后续可能的介入治疗“铺路”;另一方面,通过调理整体内环境,缓解腹水症状,减轻肝脏代谢负担,从根源上控制肿瘤的进一步恶化。
经过一段时间的中医治疗,金先生的病情逐渐出现好转:原本居高不下的黄疸慢慢消退,腹水症状也得到了缓解,肝功能各项指标正逐步向正常范围靠近,体力也有所恢复,为他后续可能的治疗赢得了宝贵的机会和更好的身体基础。
体检时发现甲胎蛋白指标异常
一定要引起重视
针对金先生的情况,孙彩珍院长也提醒,在体检时发现甲胎蛋白指标异常一定要引起重视。
她进一步解释说,甲胎蛋白是由胎儿肝脏和卵黄囊产生的糖蛋白,在胎儿发育期会升高,出生后显著降低,2至3个月后被白蛋白代替,血液中含量极低,成人正常为10ng/ml,肝硬化肝功能异常时可能略有升高。同时甲胎蛋白还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一个特异性临床指标。当肝细胞发生癌变时,恢复了产生这种蛋白质的功能,血液中AFP含量会显著升高。“通常,AFP值超过400ng/ml就需要高度怀疑肝癌的可能性。像金先生这样高达3000ng/ml,已经是极其危险的警报,必须立即进行深入检查并干预,一刻也不能耽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