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胆脾胃病专家丛川主任中医师: 中药调理后十几年未发作,正常生活、饮食不受影响
“自从在丛主任这里中药调理之后,我的胆结石十几年没有发作过了,现在饮食一切正常,没感觉到太大的影响。”64岁的宗先生年轻时饮食不规律,曾被胆结石和反复发作的胆囊炎折磨得苦不堪言,直到他遇到了如今在良济和国医馆坐诊的丛川主任中医师。
丛川主任是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肝胆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中医药学会肝病分会理事,在杭州市中医院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已有40年,在肝胆脾胃、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西医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心得独到、口碑颇佳。就诊的患者多是熟人口口相传,慕名而来。
胆囊炎反复发作还诱发了胰腺炎
中药治疗后避免了一次手术
许女士是一位二胎妈妈,身材丰满,原本患有脂肪肝,在一次体检时又发现新患胆管结石,之后几年里,她多次胆囊炎发作,苦不堪言。
去年一次美食盛宴后,她忽然剧烈腹痛,差点晕厥过去,到医院检查后,确诊为胆源性胰腺炎,入院治疗。医生询问了解病史后,建议她手术治疗切除胆囊,但许女士觉得自己年纪还不算大,担心胆囊切除后会对身体有其他影响,表示无法接受手术方案。
出院后,经过朋友介绍,许女士找到了丛川主任的诊室:“我不想做手术,但是胆囊炎发作的时候又太痛了,有没有什么办法?”
丛川主任给许女士开了清利肝胆、活血化瘀的中药,治疗三个多月,其间许女士的胆囊炎只发作过一次,频率明显降低,且程度减轻。她又坚持服用了一年,让她惊喜的是,不仅胆囊炎没有再次发作过,血脂降下来了,体重也减轻了不少。复查时医生告诉她,如果症状不再反复,从此可免手术之虞。
丛川主任说,人体是一个整体,并不是病变部位切除后就万事大吉了,很多胆囊切除的患者术后都会出现胃口不佳、消化不良、神疲乏力等症状。中药调理可以“标本兼治”,在治疗具体病症的同时,还兼具整体体质调理的功效。
胆管结石多年常常疼痛难忍
服用中药一个月后疼痛消失
62岁的石先生是做运输工作的,常年饮食不规律,又好饮酒,多年前开始,他总觉得右肋处隐隐作痛,到医院检查,发现有胆道感染、肝内胆管结石,转氨酶指标异常。
起初他是来找丛川主任调理肝功能的,治疗过程中,丛川主任发现他的肝内胆管结石对身体影响很大,不仅胆区时常疼痛难忍,急性发作期还会高烧,数次深夜到医院急诊治疗。
“以前不知道是胆结石引起的,要不是遇到丛主任,不晓得还要吃多少苦头。”石先生说,他在丛川主任这里中药治疗一个月后,疼痛就基本不再发作了,之后他主动要求继续巩固调理了半年,转氨酶指标恢复正常,肝内胆管结石也没有再发作过,用他自己的话说:“和结石和平共处了。”
泌尿结石容易反复发作
标本兼治改善体质
75岁的李女士曾因右肾结石做过部分切除手术,多年后体检时发现结石再次形成,而且左肾也有新发现的结石。
“难道又要做手术吗?”李女士经朋友介绍来找丛川主任。丛川主任说,中医将泌尿系统结石归为“石淋”范畴,与湿热、肾虚等因素密切相关。手术治疗虽然可以取石、改变梗阻,缓解一时的症状,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结石生成的原因,易导致结石反复,病情缠绵难愈。
石淋的治疗以“通利为主,辨证施治”为原则,急性期的清热利湿、通淋排石,兼顾缓解疼痛;缓解期可补肾益气、活血化瘀,调整脏腑功能,预防复发。
李女士在丛川主任这里坚持调理了半年,避免了再次手术。
丛川主任说,不同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疗方式,中医治疗讲究整体,在清肝利胆的同时还能改善体质,达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标本兼治的效果。
“不管是胆囊结石还是泌尿结石,大多和体质相关,改善体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结石反复发作的问题。”
丛川主任建议:一旦发现泌尿结石、胆囊结石或其他胆道疾病,最好尽早调治,不要等到急性发作或是引起其他并发症了才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