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着呢,能吃能喝能睡……”在杭州市肿瘤医院综合病区内,李奶奶(化名)精神矍铄地回应着医生的询问。谁能想到,两年前她还因肿瘤引发的呼吸困难多次急诊入院。如今,这位1928年8月12日出生的老人,已经在病房里迎来了97岁生日,而这一切的转变,都源于个体化治疗带来的希望。
95岁确诊肺癌,治还是不治?
2023年9月,李奶奶突发胸闷气急,检查发现右肺占位伴大量胸腔积液。因老人年事已高,家人最初仅选择了保守的胸腔引流治疗。然而一个月后,李奶奶再次因呼吸困难被送医,这一次,家人决定为她寻求更多治疗可能。多方打听后,他们找到了杭州市肿瘤医院综合病区的周建美副主任医师。
“医生,我母亲年纪这么大了,还有治疗机会吗?”李奶奶的女儿满脸忧虑地问道。周建美结合此前的影像资料分析:“老人家反复胸闷气急、胸腔积液,很可能是右肺肿瘤导致,这也是肺癌常见的并发症,确实需要积极干预,但还远没到需要放弃一切治疗的时候。”
考虑到李奶奶年近百岁,且家属对创伤性检查有所顾虑,周建美建议用引流的胸水做细胞学检查,这种方式既安全又能判断病因,更适合高龄老人。两天后,检查结果传来:胸腔积液中明确发现了癌细胞。这一结果瞬间让家属陷入两难:是让老人接受抗癌治疗,还是继续保守治疗?
“很多人觉得高龄老人经不起抗癌治疗,这其实是误区。”周建美解释道,“现在肺癌治疗已进入精准时代,若基因检测显示有EGFR突变,就能用针对性药物。这类药像‘精准导弹’,专攻癌细胞,副作用比化疗小很多,很适合高龄患者。像李奶奶这样不吸烟的女性,存在可靶向治疗的驱动基因突变的概率高达70%。”
在与家属充分沟通后,周建美团队将李奶奶的胸水样本送去做基因检测。一周后,好消息传来:李奶奶存在EGFR 21号外显子L858R突变。这一发现为治疗打开了重大的突破口。
高龄不再是抗癌治疗禁区
个体化精准治疗点亮百岁希望
有了突破口后,周建美团队为李奶奶量身定制了治疗方案。除精准的靶向药物治疗外,团队还注重日常健康管理: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及时调整用药;关注心脏功能,适时进行利尿等对症治疗;同时邀请营养科专家会诊,提供科学饮食指导。这种“治疗+照护”的全方位管理模式,既保证了治疗安全,又大幅提升了老人的生活质量。
经过一个月的精心治疗和护理,李奶奶的复查结果令人欣喜。她的右肺原发灶明显缩小,同时肺内多枚小结节及类结节缩小、减少,双侧胸腔积液也较前减少。更难得的是,李奶奶全程无不适,血常规各项检查均保持正常。
如今服药近两年来,李奶奶状态稳定,复查显示病灶持续得到控制,生活质量评分维持在良好水平。家属不禁感慨:“本以为这个年纪得了癌症只能听天由命,没想到吃点药就能让老人恢复正常生活,真的太感谢医生了。”
事实上,李奶奶的治疗成效并非个例。随着医学的进步,年龄已不再是放弃治疗的理由。“靶向治疗已成为对抗晚期肺癌的有力武器。”周建美介绍,针对EGFR等基因突变的靶向药,让患者平均生存期从化疗时代的1年左右提升到近4年。特别是新一代药物,使无进展生存期突破20个月,五年生存率翻倍增长。这种“高效低毒”的治疗模式,不仅显著延长生存时间,副作用也更小,患者可像管理慢性病一样应对肺癌,生活质量明显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