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宇 浙江“骨质疏松重复骨折”小而强临床创新团队带头人、浙江省中医院副院长、浙江中医药大学骨伤医学中心主任、教授
前几期我们已经讲了骨质疏松的普遍性以及高致残性,今天来谈谈在骨质疏松治疗上的认知误区。
我从医30多年,见过太多患者因为频繁换医生,把原本能治好的骨质疏松拖成了大麻烦。上周有位70岁的张奶奶,3年里换了4家医院、5位医生,最后摔一跤就髋部骨折了。她哭着跟我说:“钱教授,要是当初听您的坚持治疗,现在也不会走不了路了。”这件事让我特别想和大家聊聊——为什么治骨质疏松要认准一个专业的医生?
一、治疗像种百年老树,要认准 “终身养护师”
骨质疏松的本质是骨代谢失衡——破骨细胞“拆房子”太快,成骨细胞“盖房子”太慢。从医生角度来看,规范治疗一般有几种途径:1.抑制骨吸收:用双膦酸盐类药物(如阿仑膦酸钠)给破骨细胞“踩刹车”。2.促进骨形成期用特立帕肽等药物给成骨细胞“加油门”。当然各种药物的续贯、转换、组合和停药之间有着非常精妙的配合,往往根据骨转换指标,以及患者的全身情况来调整药物组合。
这个过程就像培育百年古树:医生要持续监测树根(血钙、磷代谢)、树干(骨密度变化)、树冠(临床症状)。骨质疏松治疗的目标除了提升骨密度外,预防骨折是一个更重要的目的。有研究报道显示,坚持在同一医生处治疗的患者,3年内骨折风险降低62%,频繁换医者风险仅下降31%。
骨质疏松是一个慢性疾病,有非常漫长的病程。当然,它的治疗过程也非常漫长,而且,在治疗初期,几乎不可能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只有长期坚持规范的治疗,才能真正改善疏松的骨质。很多患者由于看不到初期阶段的效果,擅自停药,或者频繁地更换医生。之前我的一个患者李先生,服用地舒单抗3年后自行停药,6个月后出现多发性椎体骨折,复查发现其血清CTX(骨吸收标志物)较停药前升高5倍,这正是擅自中断治疗的典型恶果。
二、用药有个“隐形时间轴”,换医生容易踩坑
由于抗骨质疏松的药物存在明确的“时间-效应曲线”:双膦酸盐类药物需持续使用3年才能达到最大抗骨折效益,地舒单抗单针超过半年或者擅自停药会有骨密度反跳,特立帕肽疗连续使用一年效果更佳,罗马替尼等新药需严格遵循28天为一个治疗周期。
所以认准一个医生,能够更好地帮助您制订用药的方案,对您的情况进行动态调整,让治疗效果达到最好。
我之前也遇过一个病例,有位患者服用地舒单抗半年后觉得效果不明显,换医生后改用阿仑膦酸钠,但新医生不知道她存在食管反流病史,导致药物性食管溃疡住院。这种“换药风险”往往在更换医生时特别容易发生。
还有就是骨质疏松的管理需要定期检测指标,如果指标检测失去连续性,那么就没有参考的价值。这些指标包含:骨密度检测(DXA法,每半年1次),骨转换标志物(每3-6个月查β-CTX、P1NP),维生素D水平(维持30-50ng/mL)以及钙磷代谢平衡(24小时尿钙监测)。我们曾遇到一位患者,在两家医院做的骨密度检测相差18%。经核查发现,一家使用Lunar设备(美国标准),一家采用Hologic设备(国际标准),且扫描部位不同,这种“数据鸿沟”只有长期随访的医生才能跨越。
很多患者害怕长期服药的副作用,确实长期用药会带来一些并发症,所以更需要患者认准一个医生就医,这样医生可以及时辨别并发症的早期信号(如便秘、结石、高钙血症)。有的患者长期服用地舒单抗后出现手足麻木,医生会通过调整钙剂量缓解症状。
如果有一些意外情况,必须更换医生,请做到:携带包括所有影像学胶片(非报告)、化验单原件、用药记录(含保健品)的完整病历;详细记录用药后出现的不适(如胃痛、头痛、肌肉痉挛);要求新医生延续至少3项关键指标监测(如骨密度、β-CTX、维生素D)。
也想再次提醒大家:千万不要轻信“神药”,目前没有药物能彻底治愈骨质疏松,规范治疗可提升骨密度,并使骨折风险降低40%-70%。同时,不要自行中断治疗:地舒单抗类药物停药后可能出现“反弹效应”,骨折风险骤增。
治疗骨质疏松不是“速战速决”,而是“持久战”。您每换一次医生,就可能打断治疗连续性;每停一次药,就可能让破骨细胞“卷土重来”。建议选择有骨质疏松专科的正规医院,固定1-2位医生进行长期管理。在骨健康这场马拉松里,最靠谱的“陪跑者”就是您的主治医生。
最鲜活的病例在临床,最实用的健康建议来自临床医生。浙医在线特别开设《医生有话说》专栏,邀请浙江省内各家医院各个科室的临床医生亲自撰文,解读当下健康热点,根据最近临床接诊的典型病例进行健康科普,对门诊中发现的患者在治疗或养生时出现的误区进行提醒,以及医生对某一疾病在治疗方面的思考、看法、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