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杭州·专家在身边
本期专家
黄世恩
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个人简介
擅长急性心肌梗死、难治性高血压、顽固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急危重症的诊治。
本期看点
掌握“溺水生存链”,关键时候能救命!
01
海边戏水险些丧命,
会游泳的千万别大意!
提起溺水,一般首先都会联想到不会游泳。可不仅会游泳,而且水性还不错的王先生(化名)却差点溺水丧命,至今想起来还一阵后怕。
酷暑难耐,52岁的王先生带着家人和朋友一起到海边戏水。正当他游泳戏水尽兴时,突然感觉好像涨潮了,自己刚准备游回岸边,不承想一个浪头拍过来,他就失去意识,不一会儿海浪将他翻卷着拖入较远的海面。
当时可把家人朋友们吓坏了!他们赶紧大声呼救,所幸附近有救生人员听到求助,立即将王先生救起带到岸边。此时王先生已经失去意识,也看不到胸廓起伏,朋友们赶快呼叫120,同时开展心肺复苏。
经过5分钟左右的心肺复苏,王先生终于有了反应,咳呛了几下,随后慢慢苏醒。之后他就由及时赶到的120急救车送往当地医院诊查,确诊吸入性肺炎、结膜炎、外耳道损伤,后来转到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进一步诊治,目前已顺利出院。
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急诊科主任黄世恩副主任医师说,溺水是世界上第三大意外伤害致死因素。夏日炎炎,大家都爱玩水消暑,但每年这个时候,也是溺水高发的时候。王先生就是在海边游泳,遭遇了“离岸流”导致溺水的惊险一幕,所幸有同伴和现场救助人员,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02
掌握“溺水生存链”,
关键时候能救命!
溺水(drowning)被定义为由于淹没或浸泡在液体中而导致呼吸障碍的连续过程。溺水患者数分钟后即可出现窒息与心脏骤停。
欧洲复苏协会提出了“溺水生存链”的概念来概括一系列干预措施,这些干预措施可以降低与溺水有关的死亡率。包括五个关键环节:预防溺水、识别和呼救、提供漂浮物、脱离水面、根据需要提供救护。
预防溺水
减少溺水死亡的最有效干预是预防落水。预防溺水,要做到远离危险水域;做水上运动时需要带救生圈;戏水游泳时要结伴而行,不要独自下水;未成年人游泳必须有成年人陪同,且要时刻关注其动态;过饱、饥饿、酒后、药后及身体不适者避免下水或进行水上活动。
识别遇险情况并呼救
溺水者自救。对于溺水者,要尽量保持冷静,放松全身,不要拼命挣扎,放松身体向后仰,防止下沉。将双手举过头顶,这样重心会向上移动,帮助身体仰躺在水面。抬起下巴,尽量让口鼻露出水面,保证呼吸,同时大声呼救。
施救者及时识别溺水者,尤其是无声溺水者(突然安静无声,嘴没入水中),大声向周围呼救,拨打110和120,是确保及早启动专业救援和医疗救治的关键。
提供漂浮物,防止淹没
施救者将泡沫块、救生圈、密封的空塑料瓶等可漂浮物抛给溺水者,防止其淹没来阻断溺水过程,帮助其漂浮待援。
离开水面
从水中移出受害者对于终止溺水过程至关重要,施救者必须采取预防措施保证自身安全,在这个前提下,采用合适方法使溺水者从水中脱困。
岸边施救。优先建议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趴在地上降低重心将树枝、竹竿、绳索等递给落水者,避免不慎被拖入水中。
下水施救。如果具备下水救援的条件和能力,施救者要从背后接近溺水者,再托起其身体,让头露出水面,侧身游上岸。
需要注意,如果溺水者没有反应,应推定受害者心脏骤停,并尽快将其转移上岸进行心肺复苏,水中的胸外心脏按压通常是无效的。
根据需要提供救护
一旦带上岸,施救者将溺水者放平仰卧,立即检查其意识和呼吸是否正常。同时立即呼叫120急救。
①有意识,呼吸平。
保持气道通畅;擦拭身体,注意保暖。
②无意识,无呼吸!
立即实施心肺复苏!
采用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建立循环(Airway–Breathing–Circulation,ABC)方案。
缺氧是溺水性心脏骤停的主要原因,所以当发现溺水者没有呼吸或仅有濒死呼吸,施救者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给予2~5次口对口人工呼吸,每次吹气1秒,确保能看到胸廓有起伏)。
此后,施救者按照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30:2的比例进行持续心肺复苏。不要轻易放弃抢救,直到120到场接替救护。
值得注意的还有以下几点
避免控水。如推挤腹部或将溺水者头朝下,会耽误给患者开始实施通气的时机,使呕吐的风险增加5倍以上,从而导致其死亡率显著增加。
体外自动除颤器(AED)。溺水心脏骤停者常因无脉搏性电活动或心室停搏,室颤的发生率很低(4.5-6%),此时AED治疗有效性较低,不要为找AED延迟心肺复苏。
及时就医。溺水者即便有意识、有呼吸也可能出现淹没后综合征,所以应尽快将其就近送医院,要进行系统诊查和治疗。
供稿: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凤起院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