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权威媒体报道,截至7月20日,广东顺德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已超2000例。
基孔肯雅热到底是什么新鲜病毒,来势这么猛?
基孔肯雅热为何叫“弯腰”病?
浙大二院感染性疾病科陈莹莎医生介绍,基孔肯雅热(简称“基孔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 CHIKV)引起,常通过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事实上,它并不是个新病毒,早在1952年基孔热就出现了。历史上,从非洲,到亚洲、欧洲、美洲,都有过它的身影。
基孔肯雅这个拗口的名字来源于非洲土语,意思是“痛得弯腰驼背”,形象地描述了感染后患者关节剧痛难忍弯腰走路的样子。
据悉,人和猴等非人灵长类动物是基孔肯雅病毒的主要宿主,各年龄段人群均有可能感染发病。“虽然它属于自限性疾病,大部分情况下都不会很严重,通常情况下一周左右能好转起来,但是发病的过程人体感受还是很痛苦的,典型症状有三个,即发热、皮疹和关节疼痛。”陈莹莎介绍,一般高热突发,体温可迅速升至39℃以上,可持续1-7天,往往伴有寒战、头痛、恶心、呕吐等。
皮疹在发病后第2-5天出现,多为红色斑丘疹,可伴有瘙痒,分布于躯干、四肢伸侧、手掌和足底,数天后消退。
而关节剧痛是该病最具特征性的表现,疼痛往往剧烈,甚至痛到身体呈现“弯曲”的痛苦体态。关节痛常主要累及手腕、脚踝、手指、足趾等外周小关节,也可影响膝、肘等大关节。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可能发展为慢性关节炎,出现关节痛迁延不愈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甚至发展为关节畸形。
相较于很多人熟悉的登革热,基孔热发热时间较短,关节痛更为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但一般来说,得过一次后,身体通常会产生持久的抵抗力,很少再得。极少数患者(如老人、免疫低下人群)可能出现急性肾损伤、神经系统并发症(脑炎、脊髓炎等)、心血管疾病(心肌炎、心包炎等)、视力障碍等,总的来说看起来都很严重但都相对罕见。
蚊传疾病该怎样有效预防?
陈莹莎介绍,基孔热的潜伏期一般为1-12天,多在3-7天内出现症状。蚊媒传播是它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所以在夏天大家要小心蚊虫叮咬,特别是基孔肯雅病毒传播中最常见的两种伊蚊(也是传播登革热的蚊子):埃及伊蚊(多见于热带地区)和白纹伊蚊(也是我们常说的花斑蚊)。
“蚊子吸取患者血液后,基孔肯雅病毒会在蚊子体内大量繁殖(2-10天),携带病毒的蚊子通过再次叮咬将病毒传播给下一个易感者。”陈莹莎提醒,近年来,非洲、美洲地区、亚洲(特别是东南亚地区如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柬埔寨、印度等)都有过基孔肯雅热的暴发和流行,国内像广东、云南等都出现过输入性病例。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暂时还没有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上以对症和支持治疗为主,而且国内也没有相关的疫苗获批上市。
医生表示,由于基孔肯雅病毒传播属于蚊传疾病,在预防上主要通过控制感染源头,日常出行可做到以下三方面,就能很好的防患于未然。
1、防蚊灭蚊日常使用灭蚊、驱蚊产品;定期清理生活环境里的积水容器,减少蚊虫繁殖。
2、个人防护外出游玩时尽量减少在户外树荫、草丛等蚊子多的地方逗留时间;高发流行区穿着长衣长裤,减少皮肤裸露面积。
3、疾病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去往流行地区(非洲、东南亚、美洲热带地区等);旅行前查询目的地疫情,做好充分的驱蚊防蚊准备。归国后2周内做好健康监测,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
而一旦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等相关症状一定要第一时间立即就医,如实告知医生近期的旅居史,以便医生能够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