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仅22岁,网红“呆呆羊”抗癌1610天不幸离世
“希望大家替我多看看灿烂的晚霞,替我多感受清新的微风,替我尝一口新上市的冰淇淋……”7月18日,抖音博主“呆呆羊”抗癌1610天后不幸离世,年仅22岁。“呆呆羊”17岁时被确诊为骨癌晚期,曾称“想赶快好起来 想上学参加高考”。
骨肉瘤,俗称骨癌。据相关数据,骨肉瘤是青少年最常见的原发恶性骨肿瘤。令人担忧的是,这种肿瘤恶性程度极高,多数患者在一年内就可能出现肺转移,预后较差,早期诊断、规范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骨科中心是国内规模最大的骨肉瘤治疗中心之一,近几年每年收治100余例骨肉瘤患者,其中大部分是10-20岁的青少年。
骨科主任叶招明教授介绍,骨肉瘤多发生于20岁以下的青少年或儿童。但现实令人揪心:75%的患者在发病初期被误以为 “生长痛”或“运动损伤”而延误就诊,导致一些孩子在确诊时已经发生癌细胞转移,难以治愈。
高发于青少年的“骨癌”
发现就是中晚期,早期症状隐匿
叶招明教授提到,骨肉瘤可起源于任何骨骼,四肢长骨干骺端(股骨、胫骨和肱骨等)好发,最多见的在膝关节周围,以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最多见。恶性肿瘤均有转移的倾向,骨肉瘤也不例外。骨肉瘤最常见的转移器官是肺,其次是骨。
“棘手的是,去一般的医院看骨肉瘤,根本没有相关科室。因为发病率低,很多医生对这个病了解不多,甚至看到这种病都无法判断,更不要说手术治疗了。”叶招明教授提到,不少基层医院医生从业多年也没有遇过一例骨肉瘤患者,没有足够的经验,很难诊治。
“很多孩子是因为外伤到医院检查拍片,才发现骨病变。”叶招明教授说,大多数骨肉瘤患儿早期没有显著的病症表现,一旦发生疼痛或出现肿块,往往已是中晚期。
一到晚上膝盖就刺痛
10岁男孩的“生长痛”
其实是骨肉瘤
“妈妈,我腿疼……”10岁的浩浩终于忍不住向母亲李女士倾诉。李女士看着儿子苍白的脸,心疼地揉了揉他的膝盖:“可能是长身体呢,妈妈小时候也这样,这叫‘生长痛’。”她翻出家里的钙片,又用热毛巾敷在浩浩腿上。疼痛似乎缓解了些,浩浩背着书包去了学校,可课间跑步时,左腿突然一软,差点摔倒。
接下来的日子,浩浩的腿痛成了常态。李女士和丈夫带他去过社区医院,医生检查后也认为是“生长痛”,建议多补钙、少运动。可浩浩的症状却在恶化:疼痛从膝盖蔓延到小腿,夜间需要吃止痛片才能入睡;原本活泼的他变得沉默,连最爱的足球也不碰了。
4月12日,李女士挂了浙大二院骨科副主任林秾主任医师的号。林主任是骨肿瘤领域的专家,曾成功救治过无数青少年患者。他仔细询问了浩浩的病史,又进行了体格检查——当触碰到浩浩左小腿外侧时,浩浩突然痛得缩起腿,林主任的手下明显感觉到一个硬块,边界模糊,表面温度略高。
“这不是生长痛。”林主任的表情严肃起来,“生长痛的疼痛通常在白天活动后加重,夜间缓解,且不会伴随肿块。浩浩的症状更像……骨肉瘤。”经过X线和核磁共振检查,印证了林主任的判断:浩浩的左胫骨近端存在溶骨性破坏,周围软组织肿胀,骨膜反应明显——这是骨肉瘤的典型影像学表现。进一步穿刺活检确诊为ⅡB期骨肉瘤,属于中期偏早,尚未发生远处转移。
“幸运的是,肿瘤没有包裹重要血管和神经,可以尝试保肢手术。”林主任安慰着崩溃的李女士夫妇,“我们会先进行新辅助化疗,缩小肿瘤范围,再切除病灶并置换人工关节。”
接下来的两个月,浩浩经历了两个疗程的化疗。恶心、呕吐、脱发……小小的他咬着牙挺了过来。6月底,林主任团队为浩浩实施了“左胫骨肿瘤切除术+可延长肿瘤型人工关节置换术”。手术中,他们精准切除了肿瘤及周围2厘米的正常组织,并用定制的假体重建了胫骨。考虑到浩浩仍处于生长期,假体设计为可延长型,未来可通过微创手术调整长度,避免肢体不等长。
术后,浩浩在康复科开始接受系统的功能训练。从最初拄拐行走,到逐渐摆脱辅助器具,现在,他渐渐能够自己走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