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中我们常听到“你最近胖了”或“你该减肥了”这样的评价,但究竟什么是肥胖?是凭感觉,还是看体形,还是需要专业仪器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与健康息息相关的话题。
01、肉眼观察法:最直观但最不准确
“看一眼就知道胖不胖”是很多人的习惯判断方式,但这种方法存在明显问题。
穿衣效应:宽松衣服能掩盖体形;
局部肥胖:有些人四肢纤细但肚子大(典型的“苹果型”身材);
肌肉型体重:健身人士可能体重超标但体脂率低。
02、感觉判断法:主观性太强
“我感觉自己胖了”常常是开始减肥的动力,但感觉可能欺骗我们:情绪低落时容易觉得自己“变胖”;水肿可能被误认为发胖;长期肥胖者可能对真实体型失去准确判断。
03、科学测量法:最准确但需要工具
InBody等人体成分分析仪能提供体脂百分比、肌肉量、内脏脂肪等级、基础代谢率的精确数据,但这类仪器通常需要专业机构才有,且测量结果受饮水、运动等因素影响。
1、腰带报警法
最简单粗暴的判断标准:男性腰围≥90cm(约2尺7),女性腰围≥85cm(约2尺5)。
测量方法:自然站立,呼气末时用软尺测量肚脐水平一周。
2、BMI快速计算法
BMI=体重(kg)/身高(m)²。
<18.5:偏瘦;18.5—23.9:正常;24—27.9:超重;≥28:肥胖。
例:身高1.7m,体重75kg的人,BMI=75/(1.7×1.7)≈26(超重)。
3、掐指一测法
用拇指和食指掐腰部、腹部或上臂后侧:能轻松掐起一大把肉,体脂可能偏高;只能掐起皮肤,体脂较低;完全掐不起来:要么很瘦,要么特别胖(皮下脂肪太厚掐不动)。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你的身体可能在提醒你需要体重管理了。
爬楼梯喘:以前能轻松爬3层,现在2层就气喘吁吁。
睡眠变差:开始打呼噜或出现睡眠呼吸暂停。
衣服变紧:同样衣服感觉紧绷,尤其是腰腹部。
体检异常: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开始“飘红”。
活动笨拙:弯腰系鞋带、剪脚指甲变得困难。
如果判断自己确实需要控制体重,记住这三个关键点:
1、循序渐进:每周减0.5—1kg最健康,快速减肥易反弹。
2、饮食调整:减少高油高糖食物,增加蔬菜和蛋白质。
3、运动辅助:每天30分钟快走就能有效果,不必一开始就剧烈运动。
特别提醒
以下人群即使看起来不胖也应关注体重管理:长期久坐的上班族(容易出现“隐形肥胖”);产后女性(容易积累顽固脂肪);中老年人(肌肉流失导致代谢下降);有肥胖家族史的人群。
体重管理的终极目标不是“看起来瘦”,而是“健康地活”。你的身体不是别人的风景,而是你一生的伙伴,善待它,它会回报你更长久的陪伴。
现在,不妨站起来量量腰围,算算BMI,你的身体在向你传递什么信号呢?
供稿: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水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刘燕
审稿:嘉兴市第一医院副主任医师 赵卫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