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热词:
倪思忆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新华医院)消化内科主治中医师
我的诊室来了一位年轻时髦的女患者,她捂着肚子一进诊间就说自己腹痛了半个月,就是因为吃了一顿糯米饭。这之前她已经去了多家医院,吃了不少药,稍微好一点后又会反复,还时不时有恶心呕吐、腹泻、畏寒、头晕乏力的症状。
我仔细看了她的病历,发现之前的治疗已经动用了很多手段,比如促动力、助消化、抑酸、保护胃肠黏膜、调节胃肠功能、调节肠道菌群等。从治疗效果看,确实有好转,却仍不断地反复发作。我进一步完善检查方案,初步排除寄生虫感染、变态反应性、恶性克隆性等疾病。
在血常规报告中,我发现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升高,为11.9×10^9/L,其中嗜酸粒细胞升高尤为明显,百分数为37.9%,绝对值4.50×10^9/L,较正常范围高了将近10倍。看到这些数据,我高度怀疑她可能患上了一种比较少见的肠胃炎。
紧接着,我安排患者接受了食物特异性抗体检测及胃镜检查。过敏原检测结果显示患者对鸡蛋、花生、马铃薯等多种食物过敏。胃镜检查显示,患者患有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胃窦散在糜烂,病理结果提示十二指肠球部黏膜慢性中度炎,间质见多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通俗地说,就是根据患者临床指征、过敏性疾病指标,结合胃镜结果、病理结果等情况的综合判断,这位患者得了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
这到底是个什么病?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因嗜酸粒细胞大量增殖并引起胃肠道炎症的疾病。嗜酸粒细胞是一种白细胞,主要作用是吞噬病原体和其他异物,但是这种细胞如果增多了,则容易引起病变。
找准了病因,经过针对性治疗,患者的嗜酸粒细胞降至正常,腹痛缓解,病情好转,近段时间以来再也没有感到不适。
那么,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的发病机制是什么?是否能预防呢?综合文献研究来看,它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但与免疫系统异常有关。饮食不当是重要因素之一,有哮喘、鼻炎、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的患者是该病的高发人群。此外,长时间情绪低落和处于焦虑状态也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失调,从而引发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
预防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完善过敏原检测是重要手段,如食物不耐受检测、皮肤点刺试验、特异性斑贴试验等,筛选出过敏食物,可针对性地避开相应的食物。但最关键的是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夏天来了,各种各样的冷饮、烧烤、小龙虾,这些油腻、辛辣、生冷的食物会对胃肠道形成不同程度的刺激和损伤,使胃肠黏膜更容易被各种菌群攻击,消化疾病很快就会找上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