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热词:
据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中心9日发布的消息,在该中心接受猪心脏移植手术的病人8日去世,目前尚不清楚确切死因。这一特殊移植手术是全球首例,该病人术后存活了约两个月。
这名57岁、名叫戴维·贝内特的病人于1月7日在位于美国巴尔的摩的马里兰大学医学中心接受了这项手术。据介绍,其移植手术中使用的猪经过基因改造,被“敲除”会引起人类排异反应的基因,以及一个特定基因以预防植入人体的猪心脏组织过度成长。
马里兰大学医学中心称,贝内特于去年10月首次到该中心就医,当时只能卧床,依靠体外生命支持系统——体外膜肺氧合(ECMO)维持生命。他的病情不适合接受常规心脏移植手术。在接受猪心脏移植手术前,贝内特被充分告知了移植手术风险,这一手术是试验性的,具有未知风险和益处。
该中心说,在术后几周,贝内特体内的移植心脏运转良好,没有排异反应迹象。他与家人一起生活,接受了帮助恢复体力的物理治疗。但数天前贝内特的病情开始恶化。医院在明确其没有康复希望之后,给予了贝内特姑息治疗。贝内特临终前几小时仍能与家人交流。
贝内特的手术医生巴特利·格里菲思表示,贝内特一直与病魔战斗到最后。这一手术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很有价值的信息,有望帮助医生更好地开展移植手术,协助挽救未来接受手术的患者。
马里兰大学医学院外科学教授、心脏异种移植项目主任穆罕默德·毛希丁表示,研究人员通过贝内特的手术获得了宝贵信息,并计划在未来继续进行相关临床试验。
明确死亡原因非常关键 有利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贝内特去世的消息公布后,国内外有不少医学、科学界的专家学者认为,目前最重要的是明确死亡原因,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或许可以让人类医学更前进一步。
如果是因为手术问题或病人其他病情的恶化而导致死亡,而并非排异反应和基因编辑相关,就不能说异种器官移植手术是“失败”的。
如果是异体移植相关的“方向性错误”,就应当暂时停止这类研究和临床治疗,在纠正错误和改善条件后,继续相关研究,让这一技术逐步改进和成熟,以造福于那些苦苦等待供体器官而无法移植的群体,让他们获得新生。
另一方面,也有观点认为,哪怕是“失败”的结果也应当发表出来,可以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推动医学的发展。
同种异体的器官移植
尚存在排异反应
异体移植的长期生存
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昨天,快报记者也就此采访了浙江的几位移植专家。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董爱强教授说,全球首例“猪心移植”手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从转基因猪作为移植脏器的供体,毕竟已经开启了一扇大门。不论最后结果如何,这位患者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为人类医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看到这个新闻,我们心脏外科的同道们也有交流,大家都觉得非常惋惜。向这位勇敢的患者致敬,也感谢所有科学家在异种器官移植领域所做的努力。”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心脏外科/心脏中心主任钱希明教授说,同种异体心脏移植,目前世界范围内每年有近万例,但术后仍需要长期抗排异反应治疗。同种异体的器官移植尚存在排异反应,异体移植的长期生存,还是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医学进步难免在失败中前进
异种器官移植仍有很多问题
尚待解决
著名肾脏移植专家、树兰(杭州)医院副院长寿张飞表示,器官移植是解决很多终末期器官功能衰竭问题的有效手段,使成千上万生命垂危的病人生命得以延续。随着有效安全的免疫抑制剂在临床的推广使用,器官移植工作开展得越来越普及,特别是心脏、肝脏、肾脏的移植数量逐年递增。
遗憾的是,国内外器官移植的缺口巨大。相关数据统计显示,我国每年超过30万人的器官出现衰竭,有移植手术需求,但受器官来源、经济条件、医疗条件的限制,每年仅有约1万人能够接受移植手术。
自2015年1月1日起,我国公民自愿器官捐献成为国内器官移植唯一器官合法来源。虽然近几年公民自愿器官捐献的数量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但依然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
因为器官来源短缺,有无数病人在等待器官移植的过程中失去生命。异种器官移植为成千上万患有肾脏、心脏及其他器官疾病的患者提供了新希望,因此,异种移植的研究就显得更为迫切。
异种器官移植的研究探索,应采取什么方式进行?如何保证患者的安全?如何将排异风险降到最低?对于跨物种的脏器移植,仍有很多问题尚待解决。
寿张飞说,任何医学科学的发展,在给人类带来进步的同时,都会产生新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不断的研究中得到解答,这个过程中,失败也是难免的。而医学科学的进步,也就是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得出经验,获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