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热词:

您当前的位置 : 杭州网健康>热点关注>
浙大二院再创造世界医学奇迹 只因医患间的信任与坚守
发布时间:2019-06-20 06:00:00 星期四   每日商报

一名双肺纤维化的病毒性肺炎患者,在ICU里靠ECMO(人工肺)和呼吸机支撑生命体46天,历经各种并发症,多脏器功能出现衰竭。

但在浙大二院医护人员的守护下,终于找到了合适的肺源,经过6小时手术,病人成功得救。而这也创造了一个医学奇迹——采用ECMO体外支持正常情况下仅能维持生命体15天,浙大二院医学团队将这个时间延长了3倍多,这在国际上也十分罕见。

感染重症生命垂危 只能依靠人工肺来维持

2018年2月10日前后,丁先生与往常一样在家中午睡。睡醒之后,觉得自己感冒了,还有点发烧。想着没多大事,就去当地的医院输液。

一周后,情况并未好转,丁先生病情恶化迅速。2月16日,农历年的大年初一,丁先生被120救护车送到了浙大二院急诊医学科。

入院后,丁先生情况进一步恶化:高烧41℃、气急、面色紫绀,切开他的气管后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纯氧吸入情况下只能维持氧饱和度在70%~80%,情况十分危急,急诊科立即联系综合ICU专家会诊。

丁先生被诊断为甲型流感病毒H1N1阳性,病毒侵袭肺脏非常迅速,已形成Ⅰ型呼吸衰竭、脓毒性休克。

浙大二院ICU主任黄曼当机立断,为丁先生在解放院区转运来一台ECMO,维持生命体征。然而,在使用ECMO近15天时,丁先生的双肺出现纤维化,其他脏器也相继出现衰竭,治疗手段已经达到极限。

黄曼主任请来医院胸外科吴明教授会诊认为,患者唯一希望就是做双肺移植。但是以患者当时的状况,还等得到合适肺源的出现吗?

双肺移植成唯一希望

最煎熬的是等待供体

沟通后,病人及其妻子都支持医生的决定。于是,黄曼主任和吴明教授的双线救治启动。吴明教授负责联系肺源。他在医院内联系OPO移植小组,寻找匹配的肺源,同时,也在国家供体网络平台上发送了需求。时间一天天过去,病人及家属的焦灼也日益加重,吴明主任深感身上的责任重大。

等待期间,最大的危险,来自于感染。黄曼介绍,患者因为甲流引起的病毒性肺炎,且住院前耽误时间较长,身体状况极其衰弱,且使用激素、抗生素等,导致自身免疫力降低,容易造成感染大爆发。

此外,病毒性肺炎导致患者的肺严重纤维化,失去弹性,很容易就会破裂,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人就会被憋死。

“30天的等待,让患者和家属到了绝望和放弃的边缘。”黄曼回忆,一天凌晨在监护室的走廊碰到患者妻子盖着毯子坐在椅子上,因为医院规定不能留宿,黄曼提醒她赶紧回酒店休息。“我只是想离我爱人更近一点,怕一个转身,就是永别。”黄曼在朋友圈记录下这一幕,也更加坚定了她挑战极限,挽救病人的决心。

ECMO支持46天抢救成功

创造了医学史上的奇迹

4月2日,在患者入院的46天,寻找肺源的第31天,好消息传来,合适的肺源出现了!吴明主任紧急安排患者进行双肺移植手术。

手术的难度极高,要克服的风险包括胸腔广泛黏连,造成手术视野不清楚;手术创面广泛的渗血;以及随时可能发生的心跳骤停。

经过6个多小时的奋战,手术成功完成。丁先生重新入住综合ICU,不过患者经历了40多天漫长的ECMO支持治疗,移植术后的恢复又是一个风险重重的过程,要面临脏器功能恢复关、感染关、康复及营养关。

“最难过的是感染关。”黄曼说,移植后需要用抗排异药、激素等,这就等于打断了人体自身免疫,容易引发合并感染,稍有闪失,病人可能会因为各种并发症而离开。

所幸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术后第二天,患者撤除ECMO;第三天,撤除呼吸机;第五天,拔除胸腔引流管,并在康复师协助下在床边走动;第15天,也就是入院第75天,丁先生顺利出院。近日,他与爱人携手来到浙大二院,为给他第二次生命的医生送上锦旗,道声感谢。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肺移植第一人陈静瑜教授指导并参与了丁先生的抢救治疗,他指出这可能是世界上经过最长时间的术前ECMO等待后双肺移植获得成功的病例。前不久,吴明主任团队与黄曼主任团队共同在世界胸科领域权威杂志《胸外科年鉴》上发表了论文,将此次“奇迹般成功抢救”的医学成果公之于世。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冯双 通讯员 童小仙 周昀洁    编辑:邹卓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