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浙江省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我省胃癌发病率排在第五位,死亡率男性排在第三位,女性排在第二位。浙江省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中医院消化内科吕宾教授说,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第一位常见肿瘤是胃癌。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以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的降低,胃癌的总体发病率呈下降趋势。
我国胃癌总体发病率在下降
吕宾教授说,近年来,我国胃癌的总体情况,有三个新趋势:
一、胃癌整体发病趋势下降,城市下降幅度大于农村
根据今年发布的数据,我国城市地区的胃癌发病率有所减少,排在第三位,农村排在第二位。
但从全球来看,我国胃癌的发生率总体还是很高,而韩国、日本、北欧等一些国家的胃癌下降趋势比较明显,我国胃癌发病趋势这条线下降比较平缓。
二、早期胃癌的检出率有所提升
在日本和韩国,早期胃癌检出率很高,日本有65%,韩国55%,超过一半以上是早期胃癌。而我国早期胃癌的占比不到15%,大约85%的胃癌发现都已经是中晚期。总体来说,我国早期胃癌的检出率依然不太理想。
“我们这些年一直致力于早期胃癌的工作。”吕宾教授说,近几年,省中医院早期胃癌的检出率都在20%以上,2017年达到35%,这是很大的提升。
三、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有所下降
胃癌的发生有个漫长的过程,原本正常的胃受到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导致胃发生炎症,绝大多数人炎症控制好了,胃也就慢慢恢复了。但有些人的炎症持续存在,持续对胃黏膜造成损伤。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人口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较高,达55%—60%。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发展,卫生条件逐渐改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也随之下降,但就全球而言,我国的下降趋势并不十分明显。
胃癌早诊早治5年生存率高达90%
吕宾教授说,对胃癌患者来说,早期诊断非常关键。早期胃癌经过系统正规的治疗,可以帮助他们保住胃,像正常人一样继续生活,5年生存率达到90%以上。
从2016年9月开始,由省中医院消化内科牵头,在全省10多个地方采用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对胃癌风险人群进行胃癌筛查。截至2018年春节,共筛查6万余人次,其中筛查出胃癌高危人群3000多例并接受胃镜检查,检查结果发现胃癌占比1.3%,在这些胃癌患者中,88%为早期胃癌。
“这些早期胃癌患者,经过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后续只需定期随访,可以说是属于临床治愈。经过多年随访,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碰到过复发和转移的病人。” 吕宾教授介绍,去年一年,省中医院消化内科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做了300多例。近年来,随着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提高,早期胃癌发现比例也越来越多。医院早期胃癌发现率达30%以上,远高于国内平均水平。
为什么胃癌的早期发现这么重要?
如果是早期,无论是外科还是胃镜下的黏膜切除手术,患者的5年生存率均达到90%以上,如果是中晚期,临床分期在3期以下的,即使是外科手术、化疗、免疫治疗、中医中药等治疗多管齐下,患者的5年生存率仍不到30%。“早期胃癌总体治疗费用在人均2万元内,而中晚期胃癌总体人均费用高达20万,对患者家庭、社会都是巨大的经济负担。”
胃癌手术前他打了“退堂鼓”
一年后再见时已“回天乏术”
“目前,我国早期胃癌的比例约10%,而且并不是所有早期胃癌都适合做内镜下黏膜剥离手术,如果肿瘤有淋巴转移的风险,还是需要外科治疗。”
吕宾教授曾接诊一个60多岁的大伯,老家在金华。一开始,因为胃痛、胃胀来医院就诊,做了胃镜检查后发现,他的胃窦位置有一块隆起,且伴有糜烂,疑似不良信号。经过进一步检查,大伯被诊断为早期胃癌,肿块直径大约2厘米。
当时评估,大伯的胃癌属于早期,但经过评估有淋巴转移的风险,内镜下黏膜剥离治疗有风险,还是建议做外科手术。
“不是说属于早期吗?为什么不能在内镜下治疗,还要开刀?”大伯一听要开刀,心里害怕紧张,十分抵触。医生耐心地向他解释原因,终于说通了,确定好了手术时间。
出乎意料的是,临做手术前,大伯还是打了“退堂鼓”,说自己太紧张,血压飙升,不肯去手术室,收拾行李办了出院手续。
出院后,大伯全国各地去治疗,但找的都不是正规的医疗机构,试了很多民间偏方,吃药的钱花了50多万。一年后又回省中医院,再次找到吕宾教授。说自己的情况不好,想来想去还是打算开刀。
这时候大伯的情况已经很糟糕了,肚子里都是腹水,肿瘤转移了,已经有肠梗阻。“我们给他做了化疗,4个疗程下来,腹水慢慢控制住了,手术也做了。但已经不是根治手术,是解除肠梗阻姑息性手术。后来过了一年多,他还是走了。非常可惜,本来是完全有手术机会的。”
40岁是胃癌筛查的起始临界年龄
可先通过血液检查筛出高危人群
吕宾教授说,胃癌早期发现和晚期发现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如何早期发现?从流行病学来看,40岁以下人群胃癌的发病率相对较低,多数国家将40—45岁设定为胃癌筛查的起始临界年龄,以下六类人是重点筛查对象——
1.40岁以上,男女不限;
2.生活在胃癌的高发地区;
3.有消化系统肿瘤家族史,尤其是胃癌家族史;
4.口味重,喜欢吃腌制食品;
5.有不同程度的肠化、胃溃疡、胃息肉、慢性萎缩性胃炎等胃部疾病;
6.幽门螺杆菌感染者。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六类人属于胃癌的重点筛查对象,但不是说所有40岁以上人群,都将胃镜检查作为常规检查项目。”吕宾教授说,目前临床上已有通过抽取几毫升静脉血来筛查胃癌风险的方式,即通过检测幽门螺杆菌、胃蛋白酶原的情况,进一步判断是否需用做胃镜。
这项检查无创,价格也很便宜,只要二百来块钱。40岁以上者,若有合并上述中的一点,可以去查一查。检测结果分A、B、C、D四种情况,代表不同的风险人群,
A.幽门螺杆菌、胃蛋白原酶均呈阴性:发生胃癌的风险很低,可以说和正常人没有太大区别,这部分人群可以暂时不做随访。如果比较在意的,可以3—5年做一次随访,随访也只需先进行血清检查。
B.幽门螺杆菌阳性,胃蛋白原酶阴性:这部分人群需要根治幽门螺杆菌,根除之前,先做一个胃镜检查,了解胃内情况,随访可以3年做一次。
C.幽门螺杆菌、胃蛋白原酶均呈阳性:属于胃癌的高风险人群,建议及时咨询专科医生,并2年做一次胃镜。
D.幽门螺杆菌阴性、胃蛋白原酶呈阳性:同样也是胃癌的高风险人群,也需要及时做胃镜检查,并进行相应的治疗。随访建议一年做一次胃镜。
吕宾教授提醒,平时没有明显胃部不适的健康人群,若身体出现警告症状,不论年纪大小,是否有胃癌家族史等,都要及时就诊。所谓警告症状指的是,胃病的症状与以前不同,如疼痛时间延长,症状加剧;出现消瘦、黑便、出血、贫血等症状。
健康饮食管住嘴
防止“癌”从口入
俗话说“病从口入”,胃癌可以说是典型的吃出来的病,防治胃癌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管住嘴。吕宾教授建议,从以下几点入手:
1.忌过烫过热。吃得太烫太热,容易损伤胃黏膜,增加患胃溃疡风险。凡是容易影响胃黏膜损伤的,都是导致胃癌的危险因素。
2.少吃高盐、烟熏、油炸和烘烤的食物。如咸鱼、火腿、腊肉等高盐的腌制品,高盐饮食会导致胃黏膜损伤,加之腌制、油炸食品中含亚硝酸盐,长期接触会诱发胃黏膜病变。
3.饮食要定时、定量,切忌暴饮暴食。胃液的分泌在一天中存在生理性的高峰和低谷,胃酸和胃蛋白酶如果没有食物中和,就会对胃黏膜造成损害。
4.日常饮食中多补充维生素C、叶酸、β胡萝卜素。因为食物中的一些物质,在胃的环境中,可能会转变为致癌物质。维生素C、β胡萝卜素所含的抗氧化剂,可以减少影响,还可以促进胃上皮的修复,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