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杭州网健康> 热点关注
癌中之王如何早发现?专家:拍胸部X片筛查肺癌已过时
发布时间:2018-04-20 07:00:24 星期五   浙江在线

全国及我省恶性肿瘤中,居发病首位和死亡首位的都是肺癌,它是目前世界公认的“癌中之王”。

浙江省肿瘤医院副院长、肺癌诊治专家陈明教授介绍,一期肺癌患者确诊后的5年生存率有60-70%,二期肺癌有30-40%,三期只有20-30%,而四期就几乎不可治愈了。早发现早治疗是肺癌患者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由于早期肺癌往往缺乏临床症状,因此筛查和体检非常重要。然而,目前仍有一些单位选用胸部X片进行肺部体检,事实上胸部X片难以发现早期肺癌。专家建议,吸烟者、长期被动吸二手烟者、长期烧菜的家庭主妇、肺结核病人、慢阻肺病人等肺癌高危人群,体检时应该改做低剂量CT来筛查肺癌,以提高早期肺癌的检出率。

中国当下肺癌高发

这是在走美国老路

据报道,上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各地推行的控烟和环境治理措施让全美在1975年至2000年间减少了近80万肺癌死亡病例,肺癌发病率在2000年后稳中有降。从1990年至2015年,美国肺癌男性患者下降了45%,女性患者下降了19%。特别强调的是,对烟草的严控以及肿瘤的早期筛查和治疗,是美国癌症患者人数下降的主因。

但我国的肺癌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据专家介绍,中国肺癌发病率正以每年26.9%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25年,中国每年仅死于肺癌的人数将接近100万人。“中国当下的肺癌癌情和美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相似,都要为烟草和大气污染买单。”陈明教授介绍。

陈明教授说,原发性肺癌的高发有内因和外因。首先是内因,遗传物质决定了部分人的肺容易病变或癌变;外因,肺是一个呼吸器官,每一个肺泡都充分暴露在空气中,因此对空气中的致癌物质很敏感。肺癌是一种与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有关的疾病,它的危险因素有吸烟、二手烟、油烟、环境污染、职业暴露、慢性肺部疾病等。

有数据显示,在西方国家吸烟与不吸烟、男性与女性肺癌的发病率相差很大,所以,吸烟者被认为是肺癌高危人群。而在我国,吸烟者与不吸烟者、男性与女性之间肺癌发病率相差较小,甚至不吸烟者、女性的肺癌发病率也很高,这其中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不吸烟者在被动吸烟,因为家庭、工作场所和许多公共场所都有人吸烟;其次空气污染,人人都在吸入PM2.5;还有一点,我国女性还要受厨房油烟的危害。

为了保障女性健康,专家建议,第一,正确使用油烟机、注意厨房通风、减少爆炒和油炸。第二,对烟草烟雾说不,不抽一手烟、拒绝二手烟和警惕三手烟。

胸部X线片你了解吗?

其实它难以发现很早期肺癌

很多常规体检时有一个项目是胸部X线片(简称胸片),使用它的主要目的是检查肺部健康。但胸片难以发现早期的肺部病变,特别是表现为“磨玻璃密度”的小结节。

在省肿瘤医院确诊的肺癌患者中,不乏有这样的情况:患者每年都进行胸片体检,但仍然没有早期发现肺部肿瘤。

“低剂量CT是目前临床用于肺癌筛查和体检的最常用手段,它能筛查出胸片看不到的肺部小结节,辐射剂量又远低于常规CT,能够有效发现早期的肺内各类病变。从这一点上讲,胸片筛查早期肺癌价值有限。”浙江省肿瘤医院放射科副主任、科教科副科长石磊医生介绍。

我们常说的癌症筛查不同于健康人群体检,它主要是针对癌症高危人群。

例如,肺癌筛查时,根据患肺癌的风险评估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高危人群:55岁以上,每年吸烟≥30包,戒烟时间不足15年;中度危险人群:55岁以上,每年吸烟≥30包或50岁以上,每年吸烟≥20包,同时具有肺癌家族史或接触致癌物。低危人群:50岁以下,少量吸烟。前两类人群是肺癌筛查的重点人群,后一类尽管患癌风险较低,但也应注意健康体检。

肺癌不仅见于吸烟人群和老年患者,临床上三十多岁、不吸烟的患者并不少见。因此除了上述风险人群外,长期接触二手烟、油烟等有害物质的人群也要重视健康体检。

胸部低剂量CT对肺癌风险人群进行筛查能降低肺癌死亡率20%。石主任建议,上述人群都应当积极参加肺癌筛查项目,或进行每年1次的低剂量CT体检。低剂量CT的射线剂量仅为常规CT的1/3-1/5,正确接受体检不会对人体造成损害。

石主任强调,即使采用低剂量CT,有些肺部结节仍然难以明确性质。因此,放射科医生在诊断报告中会建议部分患者定期复查,但并不是每位患者都能安心等到复查时间。一些焦虑的患者,往往会短期内辗转多家医院,希望通过不同医院的重复检查明确结果。“短期内接受多次CT检查会增加不必要的辐射,即使是低剂量CT也应该避免过度检查。同时,一些患者过于迷信PET-CT。事实上,在早期肺癌的检出和诊断方面,PET-CT并没有优势。”

肺结节如何对待?

肺结节≠肺癌

随着低剂量CT的广泛应用,肺部的病变检出率大大提高,越来越多的体检者发现自己有肺结节。肺结节究竟是什么,和肺癌什么关系?

“肺结节的范畴远比肺癌要大得多,很多良性疾病也可以表现为肺结节,一些高危人群筛查数据显示,有近一半的人或多或少有结节,肺内完全‘干净’的只占一半。”石主任说,即使报告里有肺结节的描述,并不特指肺癌,不必过度紧张。

石主任进一步解释,在影像学上把直径小于3厘米的肺内局灶性、类圆形病变称为肺结节,肺炎、肺结核、肺癌和肺转移瘤等疾病都可能表现为肺结节。其中,多数结节是良性的,尤其是直径小于4毫米的微小结节恶性的概率极低。美国曾针对吸烟史、肺癌家族史的高危人群开展低剂量CT的肺癌筛查,发现一半人有肺结节,但最终诊断为肺癌的只有1-2%。2014年度,浙江省肿瘤医院/浙江省癌症中心曾对杭州市2万余高危人群开展流行病调查,并对1438人开展了低剂量CT的肺癌筛查,其中668人肺内发现肺结节,其中恶性结节有23人,占3.4%。

根据CT上表现的密度不同,影像学上将肺结节分为实性和非实性两大类。非实性结节又分为纯磨玻璃密度结节和混合磨玻璃密度结节。其中,纯磨玻璃结节常见于炎症或早期的肺腺癌,混合磨玻璃密度的结节恶性概率往往更高一些,需要提高警惕。当然,有部分肺结节缺乏特征性表现,单凭一次CT检查很难判定为良性或恶性。因此,大家有时会看到CT诊断报告单会建议3至6个月甚至更长周期再进行复查。

这些复查周期都是参考了国际上公认的指南建议,结合了大量临床经验给出的。在安全的时间周期内,规范接受CT复查,能够为肺结节诊断提供非常重要的“时间信息”,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记者 唐梦霞 通讯员 方临明    编辑:邹卓琪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