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杭州·专家在身边
本期专家
刘莎莎
杭州市妇女儿童医疗集团朝晖院区(杭州市儿童医院)中医科副主任中医师
个人简介
中医儿科学博士,擅长中医药及中医适宜技术治疗儿童抽动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睡眠障碍、儿童心身疾病、腺样体肥大、慢性咳嗽、过敏性紫癜、儿童肾系、儿童肺系、脾胃系等儿童常见病、多发病以及儿童体质调理。
本期看点
什么是抽动障碍?
中医治疗抽动障碍有什么优势?
如何避开日常生活中诱发抽动的因素?
01
频繁清嗓子、挤眉弄眼
因抽动症多次被送进医院
琪琪(化名)第一次出现抽动症状时,还是七年前。当时6岁的她开始出现眨眼、耸鼻子、清嗓子,但是爸爸妈妈一直没有重视,也没有到医院进行干预,症状时轻时重。
等到9岁时,琪琪因学习问题被爸爸妈妈责骂,之后抽动症状反复发作,表现为频繁清嗓子、挤眉弄眼,还发出“怪声”,这才来到来杭州市妇女儿童医疗集团朝晖院区(杭州市儿童医院)就诊。
中医科刘莎莎副主任中医师为其进行中药及耳穴疗法干预治疗后,症状终于缓解。虽然回家后抽动症状时有发作,但不是很频繁,可自我缓解,全家又松懈了下来。
今年自从放暑假了,琪琪每天待在空调房,一天“享用”五六根雪糕,薯片、辣条配上平板、电脑,小日子过得十分的惬意。
可半个月后,琪琪的抽动障碍又开始发作了,眨眼睛、面颊部肌肉抽动······症状逐渐加重,琪琪变得频繁用力挤眼,还伴有面颊部肌肉频繁抽动。这时,一家子才慌了,急急忙忙再次来到刘莎莎的门诊。
02
谈抽动色变?
中医治疗有“妙招”
抽动障碍是起病于儿童时期的精神行为性疾病,表现为肌肉的抽动,常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强迫障碍等精神行为性疾病,临床容易反复发作。
很多家长“谈抽动色变”,是不是必须长期用药?用药是不是有副作用?刘莎莎表示,针对抽动障碍,中药及耳穴治疗有破解“妙招”。
人是一个整体,从中医讲,病位在肝,属于肝风,和五脏关系密切,临床多从平肝熄风治疗。
中医认为,耳廓分布着与全身脏腑、器官对应的反射区(耳穴),形似“倒置胎儿”。耳部经络与全身气血相连。耳穴刺激通过经络传导,调节对应脏器功能,恢复阴阳平衡。
03
日常生活中远离三大因素
避开成长的“拦路虎”
孩子一旦得了抽动症,家长的帮助很重要!日常生活中,如何帮助孩子避开这个成长的“拦路虎”呢?远离以下三大因素!
01.电子产品
电子产品是目前大多数人消遣的工具,孩子们也不例外。电子产品通过其蓝光影响孩子,从而出现眨眼、挤眼的动作。
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电子产品长时间刺激,会出现肝血不足,从而不能濡养眼球,出现眨眼等动作。
因此,孩子接触电子产品的时间最好每天控制在20分钟左右,早晚多户外活动,看看绿色植物,晒晒太阳。
02.冷饮和空调
夏天避暑,离不开冷饮和空调。但中医认为“形寒饮冷则伤肺”。根据中医脏腑相克理论,肺气虚寒,不能克制肝木,从而会出现耸鼻、清嗓子等肝肺气机失调的现象。
炎热的夏天,我们要适当限制冷饮和空调,空调温度最好设在26℃以上,尤其是有鼻炎的孩子,一旦鼻炎发作,很可能会诱发出抽动。
03.烧烤和膨化食物
中医认为,这些食物属于刺激性食物,性味偏燥,容易生上火,出现心肝火偏旺,同时对脾胃有影响,尤其对于消瘦阴虚体质的孩子更为明显,从而出现脾虚肝旺的症状,日久脾虚生痰,痰湿化热,出现痰热内扰,从而导致肌肉的抽动。
家长要注意暑假饮食的平衡和多样性,确保孩子饮食规律,不要暴饮暴食,以免对身体造成危害。
供稿:杭州市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