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冰泉 浙大儿院儿童保健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中国妇幼保健协会托幼机构儿童保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婴幼儿养育照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浙江省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专业方向:儿童生长发育性疾病的诊治,尤其是喂养困难、营养不良的诊治,以及喂养指导和养育指导。
笔叙专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副主任 朱冰泉副主任医师
“我家宝宝不爱吃饭,看到勺子就会哭……”
“我家孩子也是,每天追着喂饭,一天吃10顿,还是精精瘦……”
门诊中遇到不少家长为了孩子的喂养问题而苦恼。合理喂养是指充足的营养和合适的喂养照护,可以满足儿童体格生长和机体功能(如免疫)成熟、大脑快速发育的需求,是促进儿童健康、保障最佳潜能发展的有效措施。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可能会碰到各种喂养问题,如母乳不足、厌奶、辅食添加困难、偏食挑食、暴饮暴食等,照护人需要仔细观察,分析导致儿童喂养问题的原因,找到最有效的解决方法。
一天喂10顿,为何越喂越瘦?
前不久我就接诊了一个1周岁的宝宝,看起来精精瘦,一测体重才8.5公斤,跟6个月大的孩子一样重。跟父母一聊才知道,他们每天担心孩子挨饿,频繁喂食,一天能喂10顿,但每次孩子都只肯吃一两口就不吃了,结果越喂越瘦。
当时我立马意识到,这样1天10顿的喂养方法,宝宝无法建立饥饿反馈,所以总没胃口。于是,我让孩子父母改变喂养方式,严格遵循一日三餐在饭桌吃饭,最多额外增加2次小点心,绝对不能追着喂食,也不能偷偷加餐。同时,让父母记录下每天的膳食日记:每天吃什么、什么时候吃、吃多少。
后来,妈妈再来找我时,高兴地把膳食记录本给我看,告诉我孩子现在吃饭非常乖,变成了一个“天使宝宝”,体重也增长了不少。
当儿童出现食欲不佳、喂养困难,甚至影响生长时,要引起重视,积极寻找原因。确保孩子的饮食规律,定时进餐,节制零食和甜食;改善孩子的进食环境,不看电视手机、不追喂,鼓励自主进食,使孩子能够集中精力去进食;避免过分关注,不强迫喂养,不在进餐期间批评打骂,多鼓励多表扬,增加儿童的进食兴趣;保证儿童的生活规律,睡眠充足,充分的身体活动;对躯体疾病或胃肠道疾病及时进行治疗,去除病因。长期食欲不佳的儿童也要关注营养素缺乏的问题,在医生的帮助下补充微量营养素。
孩子拒绝辅食该怎么办?
9个月大的点点,从添加辅食后就一直拒绝辅食,不论米饭还是蔬菜、肉类都不喜欢,吃进去就吐出来,妈妈每天给孩子换新花样,但还是没用。有时候没办法要强迫喂,发现孩子更加拒绝,甚至见到勺子就会哭,妈妈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实际上,孩子拒绝辅食有很多原因,遇到孩子拒绝辅食时需要耐心观察,分析孩子的情况,对症下药。
1.孩子对新食物有天生的警惕,我们称之为“厌新”,同一种食物需要反复尝试10-15次以上,让其慢慢适应至接受,部分适应较慢的孩子需要20次以上。在孩子没有接受新食物前不能反复变换食物,否则会增加孩子适应的困难度。
2.孩子对食物的兴趣是逐渐积累的,所以鼓励孩子和大人同桌进餐,家长通过示范进食、咀嚼和用勺子自喂食物,增加孩子对进食的兴趣和学习。对幼儿及学龄前儿童可以在进餐时间外增加孩子与食物的接触,比如一起买菜、帮助烧菜、阅读与食物有关的书籍等,增加对食物的兴趣。
3.进餐时间安排会对孩子的进食兴趣有很大影响。如果孩子进餐辅食前有频繁母乳喂养或奶类摄入,没有空腹进食,会影响孩子对食物的接受度,所以对辅食添加困难的孩子要尝试在空腹情况下添加辅食。但如果孩子在空腹时对母乳需求强烈,可以在进食少量母乳后开始辅食喂养。
4.部分孩子对辅食的特点比较敏感,比如质地、气味、口味、颜色、形状等,家长要细心观察,寻找孩子最能接受的食物,并逐渐引导他对其他食物的接受。比如孩子如果一直食用泥状的食物,当给他碎末状的食物时可能会拒绝,这时可以把碎末状食物再剁碎一些或用辅食剪加工一下,降低孩子咀嚼的难度,并通过示范和引导鼓励孩子增加咀嚼,逐渐接受。部分孩子对食物的气味和口感也会有很高的要求,可以将孩子不喜欢的食物和喜欢的食物一起制作,减少排斥,或者改变烹调方式,如选用少许植物油将食物进行翻炒或添加天然的调味品如番茄等来增加食物的口感。
5.进餐过程中家长要给予言语鼓励及情感交流,营造轻松、和谐的进餐氛围,使孩子心情愉快,乐于进食,避免强迫喂食。
6.另外,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有助于孩子接受辅食。家长可以鼓励孩子自我喂食,允许孩子进食狼藉,增加孩子在进餐时对进食和食物的关注度和接受度。避免在进餐时使用手机、电视或玩具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更不能追喂孩子,要引导孩子坐在儿童餐椅上进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