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热词:

您当前的位置 : 杭州网健康>热点关注>
即将结束3年规培,这位男医生莫名焦虑,原因让人很暖心
发布时间:2018-07-27 06:00:00 星期五   浙江在线

“今天看起来气色不错,看来昨晚你睡得很好,今天开始我给你减一点药,但其他的心理治疗、康复训练还得坚持。”7月25日上午8点多,高可润开始查房、下医嘱、写病历及与病人家属谈话,一切都做得游刃有余。

可谁曾想,眼前这位自信满满的女医生两年前还判若两人。当时,高医生从上海交大博士毕业被招入杭州市七医院,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之间的这道“鸿沟”也同样难住了这位高材生。“虽然在校期间我们也有去医院实习,但那时基本上是老师的‘小跟班’,要独立地管理病人,心里免不了有些紧张,最害怕的就是药用不到位。”高可润坦言,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这两年让她有了快速成长,由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作为老师带着她一步步真正走进临床,并鼓励她逐渐成为一名能独立完成工作的医生。

近年来,我国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正发生深刻转变,毕业后医学教育越来越得到重视,其中,2015年开始由国家卫计委推出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就是帮助医学生成为合格临床医生的有效方法。杭州市七医院作为省内唯一一家精神专科医院的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三年来共计招录精神科住培生60余人,一半以上来自省内其他精神疾病专科医院。

规培究竟是种怎样与众不同的体验?钱报记者采访包括高可润在内的三位规培生,听他们分享别样的规培收获。

高可润:深入临床,让我对今后的研究有了新的思考

“精神类药物的副作用比较常见,我以前更多的是在文献资料中获知,但这两年来,我接触过普通精神科、老年精神科、儿童心理科等各种精神疾病患者,一些所谓的药物副作用就实实在在呈现在我的眼前。曾经身材纤细的女子,在长期服用抗抑郁药后人开始发胖,皮肤上还出现了一些难看的色素沉着,同样作为女性,我能明白她的不开心和忧虑。”

高可润说,她读博的研究方向为“精神疾病的药物基因组学”,这两年来接触了那么多精神疾病患者后,她越来越觉得这方面的工作十分有意义,尤其是如何减少精神类药物的副作用,对患者来说意义深远。

李雅洁:规培老师在未来工作中将继续给我指导

“我和高博现在同在精神二科轮转,与她这样的学霸相比,我简直就是精神疾病领域的菜鸟。”一脸学生气的李雅洁这样介绍自己。两年前,她从杭州师范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被招入富阳第三人民医院,只接受过半年精神疾病相关知识学习的她如何能成为一名精神科医生?正当她为此发愁时,被送至市七医院接受规培。

规培的第一年是多学科的轮转,节奏很快,工作也很杂,但在李雅洁看来,这些最基础的工作,正好弥补了她之前的不足,她就像一块海绵一样,不断吸收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中的各种精髓,随时向老师求教。李雅洁说,虽然因为轮转科室的改变带教老师也有所不同,但每一位老师都已成为她工作中强有力的支撑,即使今后回原单位工作,碰上业务难题了,依然会给她指导。

孙磊:3年规培除了学习最爱那种归属感

在三位规培生中,孙磊是唯一的男生,却是情感最细腻的一位。

“来七院规培3年,8月底就要回原单位(温州市七医院)工作了,我最近有点焦虑,非常不舍离开。”孙磊说。

还记得3年前第一天踏进市七医院,他穿着一件原单位的白大褂,科教科科长刘健拿来一件市七的白大褂给他换上,当时,他的心就被暖化了。孙磊坦言,作为外院来的规培生,要融入这个环境是个难题,但一件小小的工作服却瞬间让他有了归属感。此外,市七还给每位规培生提供集体宿舍、海量的图书资料,跟本院职工一样可参加所有的工会或团员活动,甚至小到过节礼品也享受与本院职工一样的待遇,这让小孙十分暖心。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记者 何丽娜 通讯员 李彬 金薇薇    编辑:邹卓琪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