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热词:
作为心内科专家,53岁的张邢炜副院长尤其知道“心宽体胖”的道理,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他,笑称天天都等着高血压的到来。但在生活和饮食上,他非常讲究,饭量很小,不喝菜汤,不吃味精或鸡精,将自己的血压控制在120/80毫米汞柱左右。
运动量减少 饮食也要控制
张邢炜的饭量“很小”,一上午马不停蹄,下了手术台,端起盒饭,没吃几口就放下了,饭盒里还有一大半米饭、青菜、水煮虾、西葫芦。他平时最爱的就是青菜、萝卜等,在别人眼里实在是“清汤寡水”。
“应该少点些菜,而不是全部吃光。”张邢炜副院长哈哈一笑说,就是再饿,他也不会狼吞虎咽吃完盒饭,这样的饮食习惯始于三四年前。“年轻时我运动量大,胃口也好,有六块腹肌,年纪大了,发现肚子也大了,就给自己敲敲警钟,减少饮食摄入。”
控制饮食后最大的成效,就是腰围变小了。白天,张邢炜喝着爱人炖的红枣汤,基本不吃零食,有时中午实在下不了手术台,就吃几片饼干,午餐比不少减肥的女孩子吃得还少。
“我在国外进修时,身边的老外医生个个身材很好,他们中午基本不吃饭,只喝几杯咖啡。认为身体肥胖,就是对患者的不尊重。”张邢炜说,他也受到了这种影响,减少饭量,每天一杯咖啡,适当的饥饿可以让他在工作中保持头脑清醒。
为防高血压不喝菜汤
“我家有高血压家族史,爸爸和奶奶都是高血压患者,我一直在等待高血压的到来。”张邢炜副院长开玩笑说,家里人都是50岁左右患病,作为心血管病医生,他知道如何避免高危诱因。
在家吃饭,他几乎不喝菜汤,烧菜也不放鸡精或味精,为了调味,醋和酱油相对吃得多一些,血压至今控制得很好。
“高血压与钠摄入过多有关,一碗菜的钠离子大半在汤里。另外,鸡精和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也含有大量钠,要少吃。”张邢炜说,这是他针对自己的家族史制定的个体养生法,不过酱油倒是会在做菜时放一些。“酱油由大豆酿造,里面也掺一些盐,但与同等量的食盐相比,其中的钠含量要少一些。”
年纪大了,代谢性疾病容易上身,张邢炜认为,健康指数正常的人不用太在意饮食。如果血脂高,要控制蛋黄、牛羊肉、贝壳类食物摄入;血糖高,则要控制淀粉摄入,饭量要减半。
“我有位糖尿病患者,平时每顿吃两碗饭,因为心脏病做手术放了支架。术后我让他把饭量减到一碗,结果一个月后回来复查,他的血糖反而更高了。”张邢炜一问哭笑不得,原来这位患者米饭是不吃了,但改吃面了。
所谓粗粮和杂粮,都含有大量淀粉,比如土豆、番薯、玉米等,血糖高的人要少吃,尤其不能磨成粉吃糨糊,这样吸收更快,反而让血糖飙升。
最久的一次运动试验跑了14分钟
为了解自己的心肺功能,张邢炜副院长每年必做一次运动试验,它可以评估一个人是否有动脉硬化、心肌缺血、骨质疏松、心肺功能下降等问题。
“我做运动试验坚持最久的一次,跑了14分钟。”张邢炜说,自己良好的心肺功能,得益于从小形成的运动习惯,哪怕穿着20多斤重的铅衣,从早上7点手术到晚上12点,他也不觉得累。
张邢炜副院长从小就爱爬山,老家浦江的山全是岩石,有次遇上下雪天,爬了4个小时。他很爱游泳,三四岁时就由父亲带着去池塘里玩水。上大学时,他还是业余球队队员。
“小时候养成的运动习惯受用一生,让我在工作中不犯懒。”张邢炜说,刚当医生时,他早上5点半起床,6点去游泳馆游泳,7点到医院上班,一周三次雷打不动,那段时间,几乎游遍了杭州所有游泳馆。
在医院,他很少等电梯,去门诊6楼坐诊都靠两条腿,去住院部13楼查房,电梯忙时,他走上楼。爬楼梯也有技巧,不能两步两步跨上去,而是一步一步慢慢走,这样不伤关节,又起到锻炼效果。
现在我有空时,张邢炜副院长还是喜欢环湖走,一走就是大半天,上午9点从柳浪闻莺出发快走,半路吃点东西,下午二三点走到湖滨结束。他笑言,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运动,还能保持心情愉悦,这比吃补品划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