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岁的周大伯患有前列腺癌,在老家医院接受了手术治疗,术后一个多月,他到医院复查,发现血液肿瘤指标(PSA)依然高于正常范围。
虽然医生建议他再观察一段时间,但周大伯总觉得不放心,在家人陪同下来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接诊的泌尿外科医生查看了周大伯的病史和检查报告后,怀疑有病灶残留或是其他地方有转移灶,如何揪出这些隐匿的病灶?医生推荐他到了核医学科的PET中心。
像“导弹”一样精准定位 揪出隐藏和残留病灶
浙大二院核医学科副主任(主持工作)占宏伟主任医师接诊了周大伯,为他安排了PSMA的PET/CT检查。
“这是一个专门针对前列腺癌患者的检查项目,全称叫做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ET/CT检查,PSMA是前列腺癌细胞表面普遍高表达的一种跨膜蛋白质。放射性示踪剂注入患者体内后,能够靶向定位到前列腺癌的原发灶、转移灶,尤其是微小、传统影像难以发现的病灶,就像‘导弹’一样,我们再通过机器进行全身扫描,就能够看到患者体内的额外浓聚点,有浓聚点的地方,就说明是有病灶的。”
检查发现,周大伯的盆腔内和耻骨上都有浓聚点,占宏伟医生说,这就表示大伯的肿瘤存在淋巴结转移和耻骨转移。
“为什么之前我做了CT都没发现呢?”周大伯很疑惑。
占宏伟医生解释说,常规的CT或磁共振检查主要是针对解剖学结构,通过形态结构、骨质密度的变化等来发现病灶,对周大伯这类肿瘤早期转移的患者,病灶中的肿瘤细胞的数量还相对较少,没有引起淋巴结明显的增大,在CT片上,这些淋巴结看似大小正常,但其实内部的正常细胞已经有一部分被恶性肿瘤细胞替代了;而PET检查并不是通过大小来发现病灶,而是直接定位到肿瘤细胞,即便肿瘤细胞的数量还不多,也能够第一时间被发现。
从周大伯之前的CT检查报告上来看,淋巴结属于正常大小,骨质密度也正常,确实很难进行病灶的判定。
检查结束后,泌尿外科为周大伯制订了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复查时,周大伯的血液肿瘤指标(PSA)已降到了正常范围内。
一次检查即可评估全身 有助于制订最佳诊疗方案
占宏伟医生说,有些患者一听到“核医学科”,就会联想到辐射,感到害怕和担忧,其实核医学诊断使用的放射性药物剂量非常低、衰变快,辐射风险较小且在严格监管下,一次PET/CT的辐射量与1次腹部增强CT相当,对于患者而言健康获益远大于微乎其微的辐射风险。
就以PSMA的PET/CT检查为例,一次检查即可评估全身状况,能够帮助医生为患者制订最佳的诊疗方案。“就像周大伯一样,普通检查不够全面,手术做完后才发现有转移灶,时间耽误了,还多吃了苦头。”
占宏伟医生建议,初诊为中—高危前列腺癌(精准分期)的患者,或是病灶比较大的患者,都建议到有条件的医院完善PSMA的PET/CT检查,以便医生更准确地了解病情,制订最佳治疗方案。另外,术后的患者也可以通过这项检查来排查病灶是否有残留或肿瘤是否复发,尤其是生化复发(PSA升高但传统影像阴性)的患者。
相比传统的影像学检查,PSMA PET/CT在前列腺癌诊疗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尤其对淋巴结转移、骨转移和内脏转移的探查相比常规检查更加精准,可显著减少漏诊误诊。
“我们临床有30%-50%的患者因PSMA PET/CT结果而改变了治疗方案,实现了更精准的个体化治疗。”占宏伟医生表示,目前核医学科是前列腺癌多学科诊疗团队(MDT)的核心成员之一,能够提供关键、精准的影像学信息,是MDT讨论的重要依据。
此外,占宏伟医生建议:对于有前列腺癌家族史或相关健康担忧的男性市民,建议50岁以上男性(有家族史者45岁以上)定期体检,包括血液中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测和泌尿外科医生的直肠指诊等。PSA升高是重要的警示信号,需及时就医进一步检查(如B超、MRI、穿刺活检),早期发现是治愈的关键。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也有助于降低风险,千万不要讳疾忌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