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末秋初,正是钓鱼的好时节
可有人却遭遇了
意想不到的“鱼钩之痛”
这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麻烦
若处理不当,很可能引发更大的风险
钓鱼反被鱼钩“钓”
距离鼻骨仅差5毫米
今年28岁的王先生(化名),是个十足的钓鱼发烧友。只要一有空,他就会约上三五钓友,扛着渔具奔赴各个钓点。哪怕有时一整天没什么收获,也乐在其中。他常说:“钓鱼嘛,享受的是等待的过程。”
可这份“乐在其中”却变成一场意外。当天,王先生捂着鼻子匆匆来到杭州市中医院耳鼻喉科,身后还跟着几位钓友。接诊的尹文华副主任医师一看,王先生的鼻子上挂着一根银色鱼钩,整个鱼钩的尖端已经刺进了鼻背部的皮肤。
尹文华副主任医师和刘雅琴医生默契配合,小心翼翼地操作,顺利取下挂在王先生鼻翼的鱼钩,随后的CT检查结果显示,鼻骨并未受到损伤,大家悬着的心才终于放下。
“鱼钩再往上0.5厘米,就会伤到鼻骨了。”尹文华解释,鼻翼下方有鼻中隔、鼻甲等结构,若处理不当,很容易造成二次伤害,可能引发出血不止、感染等。
尹文华提醒广大钓友,因钓鱼不慎受伤的患者并不少见,尤其是夜钓时光线不足,更容易发生意外。常见的受伤部位包括耳朵、脸部、眼皮、四肢等,请大家务必高度警惕,做好防护。
被鱼钩挂伤怎么办?
这些操作很关键
鱼钩挂伤多因操作时注意力不集中、鱼线突然受力回弹所致,常见于垂钓者取钩、抛线瞬间,或儿童玩耍渔具时。
受伤后常出现的症状
活动性出血,如鼻部毛细血管密集,钩尖划伤后易持续渗血。
局部疼痛肿胀,鱼钩倒刺可能嵌入软组织,引发明显痛感。
异物嵌顿感,若鱼钩深入鼻腔,可能影响呼吸或导致鼻腔不适。
哪些行为不要做?
禁止自行拉扯鱼钩,倒刺会导致皮肤、皮下组织甚至神经血管撕裂,加重损伤。
禁止自行剪断外露鱼线,避免鱼钩断入鼻腔、耳道、喉部深处。
禁止随意转动鱼钩,防止倒刺钩住更深层组织。
应该怎么做?
立即用干净纱布或毛巾按压伤口止血,持续按压5~10分钟。
若鱼钩外露部分较长,可用硬纸板包裹外露端,避免活动时进一步损伤,随后立即前往医院处理。
妥善固定过长的鱼线,避免牵拉造成组织损伤。
切勿“钓”以轻心
若不慎被鱼钩挂伤,应尽快前往医院就诊,就诊时请主动告知医生鱼钩的具体类型(如是否带倒刺、材质等)、受伤时间及现场处理情况。医生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影像学检查,排除鱼钩残留、骨骼损伤的可能性。
同时,应注射破伤风疫苗,降低感染风险。若伤口较深或涉及面部重要结构,需由专科医生进行精细缝合,减少瘢痕形成。
为了预防感染与瘢痕,可遵医嘱服用抗生素,保持伤口干燥清洁,避免沾水;每日用无菌棉签蘸生理盐水清洁伤口周围,切勿用手触摸;饮食上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减少烟酒摄入,促进伤口愈合。
垂钓安全需注意
➤钓鱼时务必规范操作,抛竿前确认周围无人员,尤其避免儿童靠近。
➤选择带防护装置的鱼钩,或在非垂钓状态时将鱼钩尖包裹。
➤若需整理鱼钩,应保持手部稳定、视线集中,避免突然晃动导致鱼钩失控。
尹文华强调,五官面部伤口的处理是否及时,将直接关系到愈后效果。一旦发生鱼钩挂伤面部等情况,切勿自行盲目处理,科学就医才是关键。
来源:杭州市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