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杭州网健康>两性>
女性“变年轻”不一定是好事
发布时间:2025-08-27 10:01:41 星期三   杭州日报

妇科肿瘤防治要注意这项检查

杭州日报讯 经期延长是内分泌失调,妇科检查不舒服又难为情,妇科病不少人都有……生活中,抱有类似想法的女性不少,但往往因为这些错误认知,让很多妇科肿瘤钻了空子。

“目前最常见的三大妇科肿瘤中,宫颈癌发病率最高,子宫内膜癌发病率逐年上升,卵巢癌恶性程度最高。”吕晓娟说,防治妇科肿瘤,早发现意义重大。50—60岁是妇科肿瘤的高发年龄段,进入这个年龄段,要记得定期接受妇科常规检查。

“变年轻”可能是妇科肿瘤的重要信号

这项简单经济的常规检查别放弃

“宫颈癌是发病率第一的妇科恶性肿瘤,随之而来有接触性出血、分泌物增多、经期延长等症状,很容易被当做月经紊乱、普通妇科炎症而轻视。”吕晓娟介绍,宫颈癌平均发病年龄为50岁,持续感染高危HPV是主要病因。但许多人不知道,宫颈癌从感染到癌变的潜伏期以“年”为单位,长达10—15年。

临床中,有不少女性绝经后发现“月经”又来了,以为自己“变年轻”,却不知这可能是子宫内膜癌的先兆。近10年间,我国子宫内膜癌发病率的增长速度达到121%,部分地区的发病率甚至超越宫颈癌。

“不少子宫内膜癌是‘吃’出来的。”吕晓娟说,有些女性朋友为缓解更年期症状,会服用含有雌激素的保健品,无形中增加了癌症风险。此外,长期高脂、高糖饮食也是诱因,研究显示,肥胖者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为非肥胖者的2—5倍。

没有明确高危因素的卵巢癌也让医患头疼,70%的卵巢癌患者一经发现就是晚期。“卵巢癌发展特别快,早期不易被发现,患者往往出现腹胀、腹痛后才就医。”吕晓娟提到,这当中部分患者存在BRCA1/2遗传性基因突变,建议40岁就开始密切随访,必要时接受卵巢预防性切除手术。一旦发现卵巢囊肿持续存在,还伴有分隔、液性暗区、血流信号等,应立即启动治疗。

50—60岁是妇科肿瘤高发年龄段。吕晓娟提醒,这一阶段的女性体内激素水平波动大,免疫力下降,妇科问题增多。“生活中,不少中老年女性认为,绝经后就不用做妇科检查,出现妇科症状也羞于就医,忽视了妇科肿瘤的风险。其实到了这个年龄段,定期接受直接的妇科检查,有时比B超、CT检查更重要更有效,大部分外阴、宫颈等问题,能通过这种方式被发现。”

放疗“打辅助”降低复发风险

这些常见副作用这样应对

发现早期妇科肿瘤,许多患者第一时间会选择手术切除。但有患者不解,为什么术后还要进行辅助放疗?

“手术只是肿瘤治疗的第一步,是否需要进行后续综合治疗,通常要根据多方因素综合评判。”吕晓娟提到,如果肿瘤较大、位置较深,存在淋巴结转移等复发风险因素,手术后就要通过放疗“打辅助”,降低术后复发风险。

临床中,不少妇科肿瘤患者因担心副作用或失去生育能力,对放疗望而却步。

吕晓娟解释,放疗的副作用与射线照射位置有关,妇科肿瘤患者的放疗照射部位主要在盆腔、腹腔,距离骨盆、膀胱、肠道较近,容易出现骨髓抑制、放射性膀胱炎、放射性肠炎等情况,结束治疗后,大部分患者能够恢复。建议放疗后避免食用笋、糯米等不易消化的食物,一旦出现腹痛、腹泻、黏液脓血甚至鲜血便等情况,要及时就医。

“放疗已越来越精准,在打击肿瘤组织的同时能保护女性的器官功能,从源头上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吕晓娟补充说,对于局部肿瘤、对放疗不敏感的肿瘤、有一定放疗抵抗性的复发性肿瘤等,重离子治疗也是一种选择。

防治妇科肿瘤,早发现的意义重大。“日常体检项目里的“HPV+TCT”检测,可以提早发现宫颈癌的苗头,建议育龄期女性每3—5年检测一次、HPV16/18型阳性者每年检测一次;阴道B超可以发现宫颈、卵巢、子宫内膜是否存在异常;部分宫颈癌患者可能出现肿瘤标志物SCC、CA125、CA199异常升高。”宫颈癌疫苗在普及,吕晓娟建议9—45岁女性尽早接种,防患于未然。

大咖辟谣

谣言1:宫颈癌患者接受放疗后,很容易衰老。

吕晓娟:宫颈癌患者接受放疗,对已经绝经的女性没有任何影响;对年轻女性的卵巢内分泌功能可能有部分影响,但患者并不会出现快速衰老的情况。此外,我们对宫颈癌患者进行放疗时,也会注意保护年轻女性患者的卵巢功能,尽可能避免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出现。

谣言2:放疗可以替代手术,保留生育能力。

吕晓娟:宫颈癌手术常规会切除子宫,因此无法保留生育能力。放疗虽然保留了子宫,却损伤了子宫内膜和卵巢功能,因此放疗后生育能力也不复存在。对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经医生评估后,可以考虑做宫颈切除手术,这样子宫体还在,也有生育的希望。

谣言3:卵巢癌患者都不适合做放疗。

吕晓娟:卵巢癌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是手术加化疗、靶向治疗。放疗可以控制一些复发、转移灶,尤其是手术不能切除的病灶。

谣言4:HPV阳性就是宫颈癌,必须立刻治疗。

吕晓娟:HPV阳性意味着HPV感染,但这仅仅是宫颈癌发生的高危因素,持续感染高危型HPV,才有可能会患上宫颈癌。因此不需要立刻治疗,目前也没有针对HPV感染的特效药,定期随访就可以。

谣言5:妇科肿瘤标志物正常,就不会得肿瘤。

吕晓娟:妇科肿瘤标志物正常,并不代表一定不会得肿瘤。有些肿瘤,如宫颈腺癌、透明细胞癌等,其肿瘤标志物的特异性不强;此外,肿瘤早期也不一定会出现肿瘤标志物升高。因此不能单纯看肿瘤标志物高不高,还要结合CT、B超、宫颈TCT等其他检查的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柴悦颖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