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下正值螃蟹肉肥味美的时节,但未经烹饪煮熟就已经死掉的螃蟹能不能吃,却让人颇为纠结。因为网上有观点称死螃蟹会产生组胺毒素,即便刚死的螃蟹也存在安全隐患。那么,刚死的螃蟹到底能不能吃?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副研究馆员阮光锋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螃蟹死后确实可能产生组胺,但刚死亡的螃蟹通常不会立刻产生组胺,食用后一般也不会中毒,消费者无需过度恐慌。但是,如果无法判定螃蟹的死亡时长,或是闻到螃蟹带有异味,建议最好不要购买。
阮光锋解释,组胺是一种生物胺,是人体及很多生物体内天然存在的化学物质,几乎所有组织中都有它的存在,特别是皮肤、肺和肠黏膜的肥大细胞中都含有组胺。通常而言,微量组胺不会使人中毒。但需要注意的是,当食物(尤其是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发生腐败时,细菌会促使其产生过多组胺,人们食用这类食物后,就会引发类过敏性食物中毒。一般来说,摄入过量组胺后的数分钟至数小时内,人体就会出现面部、胸部及全身皮肤潮红、发热,同时伴有全身不适等症状,部分人还可能出现荨麻疹、咽喉烧灼感,甚至诱发哮喘。组胺中毒的典型特征是发病急、症状较轻、恢复较快,大多数患者在1至2天内即可恢复健康。此外,不同人群对组胺的耐受力存在差异,免疫力较差的人更容易中毒,有的还可能引发严重呼吸困难、心律失常或过敏性休克等。
水产品死后,由于细菌活动会产生更多组胺,螃蟹也不例外。不过相关研究发现,死后0小时、死后2小时的河蟹中未检测到生物胺;雌蟹在死后5小时被检测出生物胺,雄蟹死后10小时后可检出生物胺,但24小时内的检出含量较低,不足以引起中毒。由此可见,认为刚死的螃蟹不能吃的说法过于夸张。
不过,无论是大闸蟹还是海蟹等水产品,死后细菌活动会逐渐导致其味道变差,食品安全风险也会随之增加,因此建议消费者选择鲜活的螃蟹食用。对于无法判断死亡时长的螃蟹,或是已经出现明显异味的螃蟹,即便价格再便宜也不建议购买。
至于超市售卖的冰鲜螃蟹,是趁其鲜活时采用速冻技术制成的,速冻技术能快速把食物温度降低到远低于水的凝固点(通常为零下18℃以下),从而最大程度保留食物的营养和口感。同时,在低温环境下,螃蟹自身的细胞活动基本停止,微生物繁殖也受到极大限制,所以符合相关标准的冰鲜螃蟹是可以放心食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