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杭州网健康>养生>
白露养生:润燥御凉两相宜
发布时间:2025-09-08 10:15:57 星期一   健康浙江

白露,秋季的第3个节气,干支历申月的结束与酉月的起始,类比一天24小时,大致相当于下午5点的状态。

不同于春夏的阳生阴长,秋冬进入阳杀阴藏的状态,光热日少一日,万物日渐凋萎,来源于大地的湿气消退,而燥气逐渐显露。进入白露,这种征象就更加明显,昼夜温差更大,早晚之时,已能明显感到秋凉之意,中医将这种状态称之为“余热未退,秋燥已起”。

此时一部分人会出现“温燥”的不适,表现为口干口渴、咽干鼻燥、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大便干结甚至呈颗粒状,舌红,苔薄白而干,脉浮数而右脉大。平素肺阴不足者甚至出现流鼻血、痰中带血等情况,要注意清宣温燥。

还有一部分人则会出现“凉燥”的情况,表现为怕冷、受凉风头痛、咳嗽痰稀、咽干、苔白、脉弦。平素脾胃虚寒者甚至会出现腹泻、腹胀、腹痛等情况。

生活中要做好防凉的工作,注意及时增减衣物。此处也备了一款杏苏茶,以清宣凉燥。

杏苏茶

食材:苏叶1—3g,杏仁3g,陈皮3g。

做法:开水冲泡,或放入养生壶中,加冷水煮开即成。

功效:温肺润燥,适合外感凉燥所致的咽干、鼻塞、咳稀痰、头痛等症。

注意事项:阴虚火旺、大便干结、易上火人群不宜饮用。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意为寒气渐盛,空气中的水凝结为露珠。因此白露养生的要点就是:既要养阴防燥,也要御寒防秋凉。在饮食起居上要注意下面几点:

1、饮食宜温润

白露后阳气逐渐收敛,早晚温差大,凉意已显。脾喜温燥,胃喜凉润,在“既有燥热之气,又有寒冷之气”的节气饮食上要以温润为主。辛辣、炙烤一类的食物容易化热化燥而伤胃,而生冷、寒凉一类的食物又容易损伤脾胃。脾胃一伤,气血生化无源,整个人就容易疲惫。

所以,白露以后,总体原则是少吃生冷、辛辣,饮食以温润为主。但可以根据个人体质灵活调整,以脾胃无不适为度。

2、秋冻要适度

秋冻,有一定刺激人体正气的作用,但也要因人而异。体质强壮者可以适度秋冻,平时就容易感冒、容易腹泻的体质偏弱者及老年人群需及时做好保暖工作。穿衣、睡觉的时候注意腰腹部、下肢的保暖,做到不露腰、不露腹、不露脚。

平时容易手脚冰冷的人群,此时可以开始泡脚。晚上坚持用温热水泡脚,可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赶走一天的寒气,还能一定程度上改善睡眠。

3、养神缓秋悲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也是草木开始凋零的时候,此时肺金之气旺盛,容易克伐肝木生发之气。内外相感,部分敏感人群容易出现情绪低落、闷闷不乐等情况,古人称之为“秋悲”。此时建议多接触大自然,参赞天地之化育,以美景愉情,在生、长、收、藏的循环中接受万物的滋养。

二十四节气以二十四种景象为名,不仅是指导农业生产的工具,更揭示了一年四季阴阳消长的规律,养生之道亦在其中,顺白露之时节,自然而为,身心自得其养。

供稿:浙江医院中医内科 汪涛

审稿:浙江医院中医内科主任中医师 杨敏春

来源:健康浙江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