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丽君 浙江省人民医院眼科中心主任、主任医师
前段时间,一个29岁的小伙子走进眼科门诊,惊慌之情溢于言表。他说他的右眼里长了东西,视力逐渐模糊,害怕自己会失明。
通过专业的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小伙子的右眼:右眼球表面(结膜)上,长出了一片异常增生组织,形状有点像“昆虫翅膀”,向中央的“黑眼球”(角膜)延伸……
医学上,我们将小伙子眼内的异常增生组织称之为翼状胬(nǔ)肉。翼状胬肉也称为角膜上皮翼状胬肉,主要发生在眼角膜表面的角膜上皮组织中。它通常表现为一块略微隆起、有时带有血丝的、呈翼状或菜花状的物质,因形状似昆虫的翅膀而得名。
小伙子回忆,大约5年前就发现自己右眼长了一颗小肿物,起初不明显就没在意。慢慢地,感觉眼睛有点不舒服,老是眼红,异物感越来越严重;因忙着工作,上医院的事一拖再拖,直到小肿物像“爬山虎”一样一点点向眼中央逼近,视力逐渐下降,也影响到外观,他才意识到问题严重性。
经过仔细询问,我们找到了关键线索——小伙子是一名外卖小哥,长年累月在户外奔波没做好防护,眼睛饱受强烈紫外线照射。紫外线辐射是引发翼状胬肉最重要的环境因素。长期暴露在紫外线下,会刺激眼表组织发生异常增生、血管化,最终形成这种向角膜侵犯的纤维血管膜。此外,风沙、干燥等环境刺激也会加重病情。
考虑到这片巨大的胬肉不仅严重影响视力,若任其发展,甚至可能导致角膜散光加重、眼球活动受限,最终失明的严重后果,经本人同意,我们很快为小伙子安排了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术中,从小伙子自身健康的结膜(通常是上方球结膜)取一小块富含干细胞的健康组织,移植到切除胬肉后的缺损区域。这些干细胞就像“种子”,能促进健康眼表组织再生修复,形成一道坚固的“屏障”,有效抑制胬肉组织的重新生长,还将降低复发率,反应轻、愈合快。
术后,“翅膀”消失了,小伙子的视力随之逐渐恢复。上周,他来医院复查时,情况很好。
翼状胬肉多发于长期户外工作者(如外卖员、快递员、建筑工人、农民、司机等)。遗传对翼状胬肉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影响,同样环境下有的人可能更容易患上,但不起决定性作用,这种遗传是一种低外显率的显性遗传。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不仅能挽救视力,还能显著提高生活质量。翼状胬肉初期可能无症状,或仅有轻微异物感、红血丝,极易被忽视。而一旦发现眼白有异常增生组织向黑眼珠方向生长,或出现视力下降、眼红、异物感加重等症状,应及早就医并采用合适方式治疗。定期进行眼科检查也很重要。
预防重于治疗。在户外活动,特别是夏日阳光下,建议佩戴能100%阻挡UVA和UVB的防紫外线太阳镜,并戴上宽檐帽,最大限度减少紫外线对眼睛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