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日商报讯 昨天我们迎来了“大暑”,这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俗话说,“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可以说,往年这时候已是一年中最炎热的阶段,烈日灼灼,暑气蒸腾。
“通常来说,大暑过后,天气炎热,雨水较多,空气中的湿度较大,此时暑气与湿气‘相遇’,形成‘暑湿交蒸’的特点。”浙江省新华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中医师徐嫚丽认为,大暑节气养生应以防暑、祛湿为重点。
首先,从饮食方面来说,夏季多高温天气,人体易受暑热侵袭,这时候可以多吃一些清热解暑的食物,比如绿豆、西瓜、苦瓜、冬瓜、丝瓜等,这些食物具有清热生津的作用,能够有效缓解夏日暑热引起的口渴、乏力等症状。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注重祛湿健脾。徐嫚丽说,夏季时节雨水较多,湿气较重,容易影响脾胃健康。她建议,可适当食用薏米、赤小豆、山药、莲子等,能起到健脾祛湿的作用,同时改善食欲不振、腹胀等问题。
除了饮食祛湿,还可以用艾叶、生姜煮水泡脚,通过艾灸足三里、关元等穴位的方式进行辅助祛湿,尤其适合体内湿气较重的人群。
酷热难当的暑天里,解暑降温是人们的迫切需求,而冰凉劲爽的饮品、棒冰等也因此成为夏日消暑解渴的必备品。对此,徐嫚丽认为,夏季应多喝温开水,冰箱中的生冷食物要少吃。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夏季应当避免过量食用生冷食物,像是冰饮、冰西瓜等,这类食物虽然能带来短暂的解暑降温效果,但容易对人体肠胃造成刺激,从而引起腹痛、腹泻等,尤其是脾胃虚弱的人群更应格外注意。”
大暑时节,“热”字当头,平时在生活中依旧要注意做好防暑降温工作。“比如在室内,我们要尽量保持通风,同时空调温度尽量保持在26℃左右,不宜过低。外出时还要做好防晒,戴帽子和墨镜,打遮阳伞,尽量避免阳光直射。” 徐嫚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