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杭州网健康>养生>
大暑养生:暑湿困脾当为要,清化健运保安康
发布时间:2025-07-22 09:45:31 星期二   健康浙江

大暑,夏之极盛,正值“三伏”。此时天地间阳热下迫,地湿上蒸,氤氲如煮,因而谓“暑湿合邪”之说。中医藏象与五运六气理论认为,长夏(大暑至立秋)属土,内应于脾。“脾喜燥恶湿”,暑湿之邪最易直犯中焦,困遏脾阳,阻滞气机,致使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故大暑养生,当以“调护脾胃、清化暑湿”为核心,此为安度长夏之关键。

饮食精要:

芳香醒脾,甘淡渗湿

原则上当醒脾为先,清补为佐,慎避生冷。忌食肥甘厚腻、冰镇寒凉之物,以免重伤脾阳。

1.芳香化浊醒胃

此乃化解湿困第一法。可以陈皮、藿香(鲜品更佳)、佩兰、白豆蔻、砂仁(少量)等药物泡茶(如藿香佩兰陈皮饮),或入菜佐料(如陈皮蒸鱼、豆蔻烧肉),或煮粥点睛。

2.甘淡渗湿健脾

宜选用性平或微温,补而不滞,利不伤正之品。首选茯苓、炒薏苡仁、莲子、白扁豆、芡实、山药(炒用更佳)等。粥品(茯苓薏米粥、山药扁豆粥)是极佳载体。

3.辛温护阳补脾

暑湿困遏,易伤中阳。烹调中稍佐生姜、紫苏叶等,能温中散寒化湿,防贪凉之弊。

4.清暑生津佐之

暑热耗气伤津,佐以西瓜翠衣(西瓜肉和西瓜皮之间的白色部分)、绿豆、冬瓜(连皮)、荷叶、乌梅等清暑生津之品,但注意不可过用寒凉之品,需与健脾药配伍(如绿豆薏米汤、荷叶茯苓粥)。

起居关键:

避暑防湿,护持中阳

大暑作息注意顺天时,“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但避午时(11—13点)酷烈之阳。此时节汗出较多,汗为心液,易损心气,所以子午觉尤为重要,可午间小憩(30分钟)以养心脾。

养生活动宜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和缓运动,微汗即止,过汗则耗气伤津损脾阳。运动后忌骤饮冰水、冲冷水澡。

大暑荐膳:

专攻脾胃暑湿

茯苓芡实莲子羹

材料:茯苓粉20g(或茯苓块30g打粉)、芡实30g(打碎或整粒泡透)、莲子(去心)30g、山药粉20g(或鲜山药100g蒸熟压泥)、冰糖少许(可选)。

做法:芡实、莲子先煮至半熟软烂,加入茯苓粉、山药粉(或山药泥)搅匀;小火慢熬成稠羹状,最后加冰糖调味(或原味)。

功效点睛:茯苓、芡实、莲子、山药,四味皆入脾经,乃健脾固涩“四神”之基。合力健运脾胃,补脾止泻,固精祛湿。尤宜脾虚湿盛之乏力、便溏、食欲不振者。此方甘淡平和,补而不滞,滋而不腻,乃长夏平补脾胃之上品。

姜苏饮(代茶方)

材料:生姜3—5片(带皮拍)、紫苏叶5g(鲜品10g)、陈皮3g、红枣2枚(掰开去核)。

做法:所有材料沸水冲泡,或稍煮3—5分钟,代茶频饮。

功效点睛:生姜温中散寒化饮,紫苏叶解表散寒、行气宽中、化湿解毒,二者相须为君,解表寒、化内湿;陈皮理气健脾燥湿为臣;红枣甘缓和中护胃为佐使。此饮专为暑天贪凉饮冷、空调过甚所致之脾胃受寒(胃脘不适、恶心、轻泻)或外感风寒夹湿者设。重在“温中散寒,行气化湿”,是抵御外寒(空调冷饮)直中中焦的简便良方。

大暑养生,非在面面俱到,贵在紧扣“暑湿困脾”之核心。于饮食、起居中处处顾护中州。使脾气得升,胃气得降,湿浊得化,则暑热虽酷,亦能安和脏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安然度夏,为秋冬收藏奠定坚实之基。

供稿:浙江省中山医院消化内科主治中医师 何若瑜

审稿:浙江省中山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中医师 施一春

来源:健康浙江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