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杭州网健康>心理>
不是“睡不着”是“舍不得睡” 主动失眠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发布时间:2025-11-19 09:42:58 星期三   杭州日报

“中国好医生”这几招挺实用

杭州日报讯 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和国家卫生健康委近日发布2025年第二批“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名单,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心身医学科、中西医结合睡眠医学科主任医师马永春入选。

这位常年与“睡不着”“睡不好”人群打交道的医生,在诊室里进行着一场无声的“睡眠保卫战”。

从灾区到诊室 他总是出现在最有需要的地方

马永春的从医路,如同中国精神卫生发展的缩影。

20多年前,马永春刚当医生时,精神科医生是相对“边缘人”。“病人不敢看精神科,社会也对这个职业有偏见。”他回忆,“那时,大众对精神科疾病没有正确的认识。”

2006年前后,马永春发现,门诊轻症患者多了,大家开始正视心理健康问题,对精神疾病的固有观念慢慢转变。于是,他将重心放在了心身医学上。

2008年汶川地震,他主动请缨奔赴灾区,在废墟与帐篷间开展心理救援,为参与救援的医护人员提供专业心理支持;两年后玉树地震,他再次出征,为受灾群众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援助;2012年,他远赴新疆阿克苏,在南疆建起第一个心身医学病房,并用一年半时间带出一支本土团队,让科学的心理健康理念在边疆扎根。

他还敏锐地关注到精神疾病患者回归社会的问题。门诊中,曾有位母亲带着患精神分裂症的儿子用近乎绝望的语气问:“我儿子还能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结婚生子?哪天我不在了他该怎么办?”这让马永春更深刻地认识到,光治病还不够,精神病人的治疗需要“全病程康复”。2020年,他参与成立浙江省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委员会,持续为孩子与家长搭建专业的沟通桥梁,让更多孩子拥有健康灿烂的人生。

面对越来越多的失眠人群,今年,马永春牵头新成立了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中西医结合睡眠医学中心,将目光投向更广泛的“压力人群”,帮助他们通过改善睡眠进一步促进身心健康。

“睡不着”或“不想睡” 年轻人可试试三道“防线”

“来找我看病的年轻人,有些是‘主动失眠人群’,不是睡不着,是舍不得睡!”马永春感慨,“一天上班忙到晚,下班后才觉得时间是自己的。手机刷着刷着就到凌晨两三点,越晚越睡不着。”

《2025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显示,一半以上的00后和近半数90后入睡时间晚于午夜12点。近年来,18—35岁群体的失眠与焦虑共病比例显著上升,工作压力、社交焦虑、作息混乱成为诱因。

“年轻人总觉得能熬,但‘睡眠债’欠多了总要还的。”在马永春眼中,睡眠问题早已不只是“睡不着”,而是一种“现代病”——它不是真正的疾病,类似于亚健康状态,正走在患病的路上。

马永春建议,年轻人可立起简单实用的三道“防线”:第一道,睡前1小时“断电”——不碰工作,不沉迷娱乐,专心为睡眠做准备;第二道,每天固定时间睡觉,让身体形成规律;第三道,每天固定时间起床,哪怕周末也不赖床。

“这三道线就像给睡眠画出了一个相对的‘安全区’,但也不是万能的。”马永春提醒说,当一个人因失眠开始迟到、工作效率下降,就是身体在提醒:该寻求专业帮助了。

随着诊疗需求的增加,马永春牵头成立了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中西医结合睡眠医学中心。为了帮助更多人睡得好,马永春提出了“居家管理”模式:患者在诊室初诊后,回家开始周期性治疗。中心团队通过工具,跟踪患者睡眠日记、打卡报时间,“就像减肥,光告诉你怎么吃不行,得有个贴身教练!”

“‘贴身指导’3—4周后,大多数人能掌握健康的睡眠习惯。”马永春强调,医生不仅仅要把人治好,更要让患者学会自我管理。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叶佳裕 通讯员 叶丽 张煜锌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