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下,青少年心理健康被广泛关注,老年群体的情绪困境同样不能忽视。不少老年人的抑郁症状会伪装成‘身体不舒服’或‘记忆力下降’,甚至被误认为阿尔茨海默病,错过最佳的干预时机。”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举行大型义诊活动,现场,坐诊专家、老年精神科大科主任陈斌华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体格只是健康的一部分,老年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遇上难以消解的身体不适或失眠,一定要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沉默寡言、偷偷掉泪 性格突变被误认为老年痴呆
“奶奶总说记不住事,当地医院查了CT说脑沟脑回变宽,怀疑是阿尔茨海默病,治了几个月也没见好。”这是张奶奶家属最初的困惑。直到孙子偶然说“看到奶奶偷偷掉眼泪”,家人才意识到不对劲,追问后发现,张奶奶不仅记忆力差,还总说“没力气、身上到处不舒服”。而这一切的导火索,只是隔壁邻居造房时轻微越界的小事。
“这样的老年抑郁症患者不少见,一接触就能发现异常。”陈斌华接诊后告诉张奶奶的子女,老年抑郁症患者回答问题常以“我不知道”搪塞,但老年痴呆患者会努力回应,只是答非所问,“张奶奶明显是前者,再结合她‘3个月内突然出现症状’‘年龄不到70岁’的特点,基本能判断是抑郁导致的假性‘痴呆’,需要接受抗抑郁治疗,改善情绪和记忆力。”
张奶奶的病例并非个案。相关研究显示,截至2023年,我国老年抑郁症患病率为2.8%—28.5%,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患病率还在持续上升。
“老年抑郁症的成因远比想象中复杂,患者并非单纯的‘心情不好’。”陈斌华将病因归纳为三方面:一是社会角色变化,老人退休后失去话语权、支配权,生活节奏被打乱,容易产生“丧失感”;二是生理与疾病因素,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引发脑动脉硬化,直接增加抑郁风险,形成“血管性抑郁”,女性绝经期后激素变化也会影响神经递质;三是心理与环境压力,老两口缺乏共同兴趣导致的孤独感、对衰老和死亡的恐惧,甚至邻里矛盾、家庭不和等小事,都可能成为“压垮情绪的稻草”。
女性患者占比更高 这些老年抑郁症的蛛丝马迹要识别
老年抑郁症的发病常常悄无声息,且女性患者占比更大,65岁—75岁为高发年龄段。
“很多老年人习惯把烦恼藏在心里,不愿主动向子女诉说自己的情绪问题,而子女也可能忽视父母的情绪状况。因此有些原本开朗的老人变得沉默寡言、不爱出门、无精打采,给人的感觉就是变懒了。”陈斌华提到,早识别早治疗这一疾病,可以降低老年抑郁症的发病率,但遗憾的是,目前来就诊的患者并不多。
他呼吁大家日常多关心父母,尤其在不良事件后多留意老人的心理状态。“生活中,老年人出现抑郁等情绪,很少主动说‘我不开心’,反而常抱怨胸闷、心慌、胃痛、便秘等身体不适,但到医院消化科、心内科反复检查却查不出问题,吃药也只能缓解几天。”陈斌华提醒,一旦老人出现“身体不适查无实据”“话变少、外出活动减少”“唉声叹气、偷偷流泪”等表现,就要警惕抑郁症的可能;若老人近半年到一年内记忆力下降明显,也要及时到医院老年精神科或记忆障碍门诊排查,避免误诊。
“老年抑郁并非不治之症,经过药物治疗、认知行为干预、中医治疗等,2/3的患者可以明显改善。此外,每周3次、每次持续15分钟左右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也对老年抑郁症患者或存在抑郁风险的老年人有着积极作用。”陈斌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