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10日是第34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活动主题是“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强调让心理健康服务覆盖每一个有需要的人。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睡眠障碍已成为困扰不少人的“隐形健康杀手”,也逐渐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
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2025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显示,中国18岁及以上人群睡眠困扰率约为48.5%,超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其中约1.5亿人需积极干预,且睡眠障碍呈现年轻化趋势。
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维护心理健康,身心健康问题的关注度及社会需求越来越大。如何让大家睡得更好?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新成立的中西医结合睡眠医学中心(以下简称“睡眠医学中心”)正用全新的睡眠健康管理模式悄然改变患者的认知,致力于通过改善睡眠进一步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
中年人群睡眠困扰率最高
失眠不是简单吃“一颗安眠药”的事
人到中年的李女士失眠四年多,入睡难、夜间反复醒,长期睡眠不足让她身心疲惫。她辗转了多家医院,试过常规安眠药物,如思诺思、米氮平等,但治疗效果始终不理想。
“门诊中这样的患者很多。”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心身医学科主任、睡眠医学中心负责人马永春主任医师分享,《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5)》数据显示,超过65%的被调查者曾经历睡眠困扰,其中35—44岁年龄段的被调查者睡眠困扰率最高,高达71.95%。
“大多数患者一进诊室就让医生开安眠药,其实是‘治标不治本’,不仅可能造成药物依赖,时间久了还可能产生抗药性。”马永春说,失眠往往是生理、心理、生活习惯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治疗失眠绝不是简单吃“一颗安眠药”的事。
“涉及神经内科、精神心理科、耳鼻喉科、呼吸科及中医科等多学科。”马永春介绍,睡眠医学中心新设了“一个挂号,多科就诊”的模式,整合多学科资源,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综合诊疗体系,“患者可根据需要获得跨学科个性化诊疗方案,避免多次转诊和反复就医。”
为帮李女士揪出失眠的病因,医护团队没有急着开药,而是对她进行了心理测验、动态脑电图检查和便携式睡眠监测。多维度检测结果显示,其睡眠障碍并非单一的“药物难治性失眠”,而与长期焦虑、生活作息不规律及个体体质均有密切关系。
为此,睡眠医学中心启动了多学科联合诊疗机制,多学科专家进行了会诊,共同为其定制治疗方案——除了适量调整药物,还配合中药茶饮调理、作息行为干预与心理疏导。渐渐地,李女士失眠症状明显改善,她惊喜地发现:原来睡眠是可以“调”回来的。
“希望通过整合西医的精准评估与中医的体质调理,帮助患者建立‘睡眠是生活一部分’的健康认知,而非单纯依赖药物。”马永春表示,希望多学科联合门诊可以为复杂失眠患者“解忧”。
年轻人失眠大概率与焦虑有关
断断续续治疗约等于没治疗
当下,失眠问题越来越年轻化。
《2025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显示,一半以上的00后和近半数90后入睡时间晚于午夜12点。近年来,18—35岁群体的失眠与焦虑共病比例显著上升,工作压力、社交焦虑、作息混乱成为诱因。
“门诊中遇到的年轻失眠患者,失眠超过一个月,且查不出其他病因的,几乎都和焦虑脱不开干系。”马永春介绍,这类患者病情急、症状波动大,只有通过连续跟踪,满足其高频次、快速调整治疗方案的需求,才能得到有效诊断。
“年轻患者往往难以接受长期住院治疗,也不愿频繁请假复诊,导致治疗断断续续、效果大打折扣。”马永春分享了一个案例,年轻人小陈被诊断为急性焦虑发作,但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在睡眠医学中心的中西医结合睡眠与心理健康门诊,团队为小陈量身定制了“常规线下门诊+周末线上门诊”的复合诊疗模式:通过整合心理学、精神科与心血管学的多学科联合治疗,既保持线下面对面医学评估,又利用互联网线上门诊与病情记录平台开展持续的线上随访,实现同住院一样的高密度管理。
“在连续5天的高频干预下,患者失眠症状明显缓解,心悸、呼吸急促及血压波动均得到控制,顺利进入常规治疗与康复阶段。”马永春表示,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诊疗效率,也为焦虑、睡眠障碍等复杂病例,提供了更具弹性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