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夜的精神科急诊室,民警送来一名蜷缩在桥洞的青年男子。
他少言寡语,衣服上沾着露水,齐耳长发遮住半张脸——这是“小紫”(化名)被送入精神科的经历。
原来,小紫因“希望自己变成女孩”的观念和父母发生了争吵而离家出走。
父亲是强势的企业领导,母亲是家庭主妇,他们对儿子“想当女孩”的诉求束手无策:“高中起他讲话越来越少,大学突然穿起裙子,我们实在没法接受......”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浙西院区精神科主治医师孙世帮说,这是易性症,小紫并非孤例。
易性症:
在精神科领域,根据现行的ICD-10诊断标准认为,跨性别人群中相当一部分被称为易性症(Transsexualism),诊断要点为“转换性别身份的强烈渴望至少持续2年,且不应是其他严重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的继发症状,也不伴有遗传或性染色体异常等情况”。
01
易性症是天生
还是后天选择?
当小紫父亲质问“为什么不能当正常男孩”,有研究给出了解释:“这不是叛逆或心理扭曲,而是生物社会心理因素交织的结果”。
除了脑结构差异、遗传标记、激素等生物学影响,童年早期的性别分化、青少年期的第二性征出现和社会环境改变,都对性身份的认可产生影响。
易性症人群童年早期的性别角色学习行为,可能落后于一般儿童。
青春期和青春期后的性别认同可能受第二性征发育、对性活动的探索、朋友和社交媒体的影响。
02
易性症人群诊断难
也容易遭遇生存困境
与小紫类似,因自我认同感的不统一、来自原生家庭和社会的歧视,相当一部分易性症人群存在情绪问题。
很多易性症人群无法获得家人和社交的认可。
即便鼓起勇气至精神科就诊,获得跨性别的诊断需要漫长的时间。
首次就诊后建立门诊大病历,至少随访1年,就诊次数不少于4次,间隔时间不短于1个月;对于青少年,需至少有一位家长伴诊。
而有些诊断与易性症有些类似,却不完全一样,如:
双重异装症
仅为暂时穿异性服装,无永久改变性别愿望,不伴性兴奋。
恋物性异装症
喜欢穿异性服装伴随性唤起,高潮后强烈脱衣欲望,无性别认同困扰。
精神分裂症
这类患者存在性别妄想,未行内分泌或手术干预却坚信已变性,缺乏现实检验能力,抗精神病药有效,与易性症不同。
而对于已经或希望通过内分泌或者外科手术进行性别转换的易性症人群,他们的治疗之路也不那么平坦,有60%激素使用者无法定期监测;全国仅10余家医院可开展性别重置术。
03
跨越性别的荆棘
家庭的支持很重要
易性症的各种原发症状并不需要精神科的特别治疗,但共病的精神障碍,应进行规范化的治疗, 包括药物、物理和心理治疗等。
其中,心理治疗目标是促使易性症人群的整体心理健康、生活质量和自我实现的最大限度提升。
而家庭支持是易性症人群获得充分医学治疗的重要因素。
易性症人群的家属一般会经历否认、愤怒、协商、悲伤、最终接受的过程,家庭心理治疗可以帮助家人理解他们目前处在哪个阶段,进而去处理这些反应、需求、恐惧和其他情绪。
或许当社会撕掉标签,当家庭学会接纳,每一个“小紫”才能走出桥洞,走进阳光。
供稿: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