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杭州网健康>热点关注>
水龙头上的常见细菌 险些要了她的命
发布时间:2025-08-25 09:55:54 星期一   都市快报

每延迟1小时,死亡风险增加7% 与“隐形杀手”赛跑

守护免疫受损人群的呼吸防线

当免疫功能的“屏障”出现裂痕,空气中常见的细菌、真菌便可能化身致命的“隐形杀手”。50多岁的王女士就是个典型例子:生活中再常见不过的病原菌,险些要了她的命。

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周华主任医师带领团队凭借精准的判断、果断的决策与系统化的诊疗思维,将王女士从“鬼门关”前拉了回来。

20小时锁定“绿脓杆菌”

精准命中病原体

“再晚1小时,患者可能就没机会了。”回忆起王女士的救治历程,浙大二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常务副主任周华主任医师仍记忆犹新。此前,王女士因患有甲亢,长期服用甲亢药物。一段时间后,她出现了罕见却凶险的副作用——骨髓抑制,白细胞骤降至危险水平,免疫防线几近崩溃。

当她被送到浙大二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ICU时,已陷入感染性休克:血压暴跌、全身器官供血不足,CT显示双肺大面积炎症,细菌极可能已侵入血液引发败血症。同时还伴有肾脏功能受损,整整12个小时无尿。

王女士属于典型的免疫受损感染,国际研究显示,这类患者每延迟1小时给予正确的抗生素治疗,死亡风险就增加7%。但哪怕以最快的速度送痰培养、血培养,也需3天才能出结果,这样等下去就意味着“等死”。

凭借多年对免疫受损感染的诊疗经验,周华主任医师当机立断:不等检测结果,立即启动经验性治疗。他带领团队结合患者免疫低下的特点,锁定环境中常见的条件致病菌,选用广谱抗生素覆盖可能的病原体,同时同步开展快速基因检测溯源。

治疗效果超出预期:到了第二天,王女士恢复排尿,血液炎症指标下降,血压逐步稳定;20小时后,基因检测结果传来——元凶竟是“绿脓杆菌”。这种藏在水龙头、台面上的常见细菌,因患者免疫力“失守”才乘虚而入。

3天后,血培养结果出来了,进一步证实了诊断,团队的经验性用药精准命中病原体。

双重感染+隐藏病灶

揪出体温不降的“真凶”

感染控制住后,王女士的病情在逐渐好转。但奇怪的是,她的白细胞依然偏低,持续3天都没升上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免疫低下人群最容易出现混合感染,不能掉以轻心。”周华主任医师当即决定为王女士复查气管镜,果然在肺泡灌洗液中发现了第二种病原体——曲霉菌。

这种在梅雨季节导致馒头长毛的真菌,正常人每天吸入数千个也能自行清除,正常情况下不会引起肺部感染。但对免疫受损人群来说,空气中常见的细菌、真菌便可能化身致命的“隐形杀手”。

随后,王女士又开始针对性抗真菌治疗,但一周过去了,她的体温仍未达标,始终徘徊在38℃。周华团队再次排查:抗生素浓度足够、病原体未变异、免疫功能已恢复……问题到底出在哪?

周华说:“我们怀疑患者可能有新发的感染部位,于是安排床边B超检查,发现她的左侧肺炎旁积聚了大量胸腔积液。”——这正是持续发热的“隐藏祸根”。

在B超引导下,医生为王女士置入引流管,第一天就引出300毫升感染性胸水。次日,王女士的体温就降下来了,感染症状逐步消退,最终顺利出院。

制定诊疗共识

让基层医生有“章”可循

“免疫受损患者的感染就像‘暗火燎原’,必须在火苗扩散前扑灭。”周华说,精准判断、果断出击是这场“生死竞速”的关键。

免疫受损人群是指因各种原因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或缺陷,容易发生感染、肿瘤等疾病的人群。

临床中,免疫受损人群并不少见。像一些基础疾病患者如恶性肿瘤(尤其是接受放化疗期间)、糖尿病、慢性肾病、肝硬化等患者,还有接受免疫抑制治疗者、先天性免疫缺陷者等。此外,高龄人群由于免疫系统逐渐衰退,免疫功能下降,也属于免疫受损人群。

“免疫受损人群的重症肺炎,诊断和治疗难度远超普通患者。”周华坦言,这类患者症状不典型、病原体复杂(细菌、真菌、病毒均可致病),且病情进展迅猛,基层医院常因缺乏经验陷入“诊断难、用药乱”的困境。

为此,周华带领团队参与制定《免疫受损患者肺炎专家共识》,试图填补这一领域的国际诊疗空白。“我们梳理了近10年的救治案例,把‘什么时候该做血培养’‘气管镜检查的最佳时机’‘经验性用药如何覆盖常见病原体’等关键问题,做成了可操作的‘思维导图’。”

他举例,共识中明确了“休克患者先启动经验性治疗,同步做基因检测”“持续发热需排查胸腔积液、肺脓肿等隐藏病灶”等核心原则,甚至细化了标本送检的流程规范。“希望基层医生碰到这类患者时,能按图索骥,少走弯路,让更多患者在黄金时间得到规范救治。”

从20小时锁定“环境杀手”,到抽丝剥茧破解双重感染,再到牵头制定行业规范,周华和团队用一个个成功案例证明:面对免疫受损人群的感染,精准、快速、系统化的诊疗,就是守护生命最有力的武器。而他们的探索,为更多脆弱的生命筑牢“呼吸防线”。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俞茜茜 周文锐 通讯员 童小仙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