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疼痛不是“忍忍就过”
是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
年轻小伙因背痛查出晚期肿瘤
在临床中,超过六成的慢性疼痛患者都有过“忍痛”的经历,但疼痛绝非“忍忍就过”。2002年,世界疼痛大会就明确提出:慢性疼痛不再是一种症状,而是一种独立疾病。据全球统计数据,慢性疼痛发病率达15%-20%,我国约有2亿以上慢性疼痛患者。
更危险的是,急性疼痛若不及时干预,会转化为慢性疼痛——比如术后疼痛控制不佳,可能发展为慢性术后疼痛;带状疱疹急性期疼痛未缓解,极易遗留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这类疼痛的治疗难度会大幅增加,患者往往要承受数月甚至数十年的折磨。
临床上经常遇到一些病程拖了很久,直到实在忍不住了才来就诊的患者。目前,疼痛学界的共识是有疼痛就要来就诊,疼痛不是忍一忍就能过去的。
疼痛是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就像火灾报警器,响了就说明有问题,必须及时处理。疼痛科每年都能遇到因为疼痛来就诊,最后查出恶性肿瘤的患者。
浙大二院疼痛科裘卫东副主任医师曾接诊过一位30多岁的年轻小伙,因反复背痛来就诊,白天无症状,夜晚却疼得蜷缩在床上。起初以为家里床垫不舒服,得了筋膜炎,在当地医院做了一个多月的推拿理疗也不见好。经评估,发现其疼痛性质特殊,只有阿片类药物能暂时缓解,进一步检查后确诊为晚期胰腺癌,“如果他早点重视疼痛信号,或许能抓住更早的治疗时机”。
助推优质疼痛管理资源
惠及更多中低收入地区患者
我国不同地区疼痛医学发展不平衡,中低收入地区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镇痛困境:既存在民众“疼痛是小疾”“忍痛即坚强”的认知盲区,也面临 “看病远、看病贵” 的可及性壁垒,更受限于基层医疗机构无专科、医生对慢性疼痛诊疗能力不足的专业短板,导致大量患者在疼痛中延误治疗,甚至诱发并发症。
“浙大二院疼痛科以‘破解镇痛资源不均’为使命,用十余年系统性实践构建起覆盖‘能力赋能—生态构建—资源下沉—跨域辐射’的疼痛医疗帮扶体系,成为行业标杆。”严敏教授介绍。
早在2009 年,科室在严敏教授引领下,率先牵头开展“癌痛规范化治疗巡讲”,足迹遍布浙江 11地市,同步创立“浙江疼痛沙龙”,以季度为周期深入县级市,通过免费授课、疑难病例研讨,为基层医生注入疼痛评估、药物规范使用、微创技术等核心能力;2011年牵头筹建浙江省医学会疼痛学分会,2017年联合省内外80余家医院组建“浙江疼痛医联体”,2019年协助成立浙江省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从“单点培训”升级为“区域学科生态搭建”……诸多举措,让浙江疼痛医学成功迈入全国发展第一方阵。
2020 年“山海工程”启动后,疼痛学科进一步推动优质资源“深下沉、真落地”:组建专家团队扎根山区海岛,定期驻点湖州、衢州、丽水、舟山等基层医院,不仅坐诊手术,更手把手带教、帮助建立疼痛专科门诊,让微创镇痛技术在县域“从无到有”;2024年,科室副主任陈祥明带队跨越千里帮扶新疆阿克苏,将前沿微创技术直接送到西部患者身边。与此同时,科室自2012年开设疼痛病房以来,坚持“请进来”孵化人才,每年接收30余名全国进修医生,其中不乏来自贵州、云南、新疆等欠发达地区的学员,这些“种子医生”学成后将浙二镇痛技术带回家乡,形成“一人进修、一片受益”的辐射效应。坚持开展继续教育培训班进行颅神经射频、交感神经射频等专项特色技术的全国性推广培训。
在今年镇痛周期间,科室更以党员活动为纽带,将帮扶延伸至省外中低收入地区的社区乡镇,通过免费疼痛评估、诊疗建议、科普宣讲,把 “规范镇痛” 的理念送到百姓身边。
正如团队所言:“我们从不是只在镇痛日行动——每天都是‘镇痛日’,每周都是‘镇痛周’。”这份常态化坚守,既是浙大二院疼痛科对“让优质镇痛资源惠及每一位患者”的承诺,更是对“健康中国”战略在基层落地的生动实践,让“无痛生活”不再是中低收入地区民众的奢望,而是触手可及的医疗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