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忽视身体发出的“疼痛警报”
浙大二院多学科团队破解“疼痛密码”
疼痛,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第五大生命体征”。自2004年国际疼痛学会倡议设立“世界镇痛日”以来,确定每年10月第三个周一为“世界镇痛日”。为了引起公众对疼痛的关注和认识,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确定每年10月第三个周为“中国镇痛周”。
10月20日是第21个世界镇痛日,今年的主题是“关注中低收入地区的疼痛管理、研究与教育”。
很多疾病虽然都表现为疼痛,其本质却包罗万象、错综复杂。在第21个世界镇痛日到来之际,浙江省疼痛学奠基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疼痛科主任严敏教授呼吁:“别再忽视身体发出的疼痛警报,别再把‘忍痛’当坚强。如果疼痛持续超过1个月,或影响睡眠、工作、生活,一定要及时到正规医院的疼痛科就诊。”
颈椎腰椎痛又没到手术地步 微创治疗缓解疼痛
“痛得手臂都抬不起来,看了骨科、神经内科、康复科,止痛药吃了一大把也没用,直到来了这里。”
58岁的蒋阿姨是一名江西来杭的家政工作者,平时工作劳累又繁忙,长期低头工作,落下了颈肩疼痛的老毛病。半年前,她的颈椎病发作了,整个右手臂疼得无法正常抬起,晚上睡觉也不能躺平,严重影响工作,但为了生计依旧忍痛干活。她辗转多家医院,有的建议手术,有的说保守治疗,始终没有明确的方案,最后经老乡介绍来到浙大二院疼痛门诊。
经评估,蒋阿姨的颈椎磁共振显示椎间盘突出,手臂疼痛症状是因为神经受到压迫引起急性炎症刺激,神经压迫程度不算严重,不符合手术指征。但她的疼痛评分达8分(满分10分),且伴有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特征,单纯药物治疗效果有限。
疼痛科陈群山医生为蒋阿姨进行了“选择性颈神经根阻滞”,通过超声找到了受压迫的神经,在超声引导下,将药物精准输注到受累神经周围,5分钟后,手臂疼痛的症状明显缓解。
两周后,蒋阿姨接受了第二次阻滞治疗,手臂疼痛症状基本消失。到现在已经好几个月了,困扰已久的手臂疼痛已消失无踪,不过她也一直遵照疼痛科医生医嘱,近期不可用右手提重物。
家住农村的王大爷今年81岁,三年前得了三叉神经痛,每次吃东西、洗脸、刷牙甚至讲话讲多了,右侧面部都会出现刀割、闪电一样的疼痛,只能靠药物来暂时缓解一下疼痛。前几年吃药还有点效果,今年药量越吃越多,效果却越来越差。
儿女下定决心凑足钱准备为王大爷手术,但由于大爷年事已高,又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炎、类风湿关节炎,他和家属对开刀手术非常犹豫。一家人来到浙大二院疼痛科,黄兵主任医师对其实施了“三叉神经射频消融术”,术后王大爷开心地说:“只是在我脸上打了一针,我就不痛啦!”
蒋阿姨和王大爷的经历,是无数疼痛患者的缩影,临床上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疼痛科的特色就是对那些药物或者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而又没有开刀手术指征的患者,实施微创治疗来缓解疼痛。
疼痛不只是简单“打一针”
关键在于精准命中靶心
很多人对于疼痛治疗的理解,就是简单“打一针”就能缓解疼痛,实际上并非如此。
疼痛科的微创治疗是技术含量极高的“精准手术”。目前开展的微创技术涵盖神经阻滞、射频消融、臭氧治疗等20余种,每种技术都有严格的适应证和操作规范。比如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能实时看到神经、血管的位置,避免盲目穿刺;射频消融术则通过精准调控温度,毁损病变神经,达到长期镇痛的效果。
精准是疼痛治疗的核心,只有找到“靶心”,才能一击即中。疼痛中心每年开展各类微创治疗超2000例,有效率达90%以上,很多患者通过微创治疗,快速缓解疼痛,提高了生活质量。
多学科协作打破“单打独斗”
为疼痛患者量身定制方案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疼痛是一种主观的感受,不单单有躯体因素,甚至还有社会因素。
门诊中,常常有患者拿着一大叠的片子和病历资料,病程有几年甚至十几年。遇到一些疑难病例时,疼痛科医生不但关注疼痛疾病本身,还要对患者的其他基础疾病,甚至工作、家庭、夫妻关系都要仔细询问,这样才能不漏过细节。
疼痛的成因复杂,可能涉及躯体损伤、神经病变、心理因素等,需要多学科协作才能找到“病根”,避免漏诊、误诊。
为此,浙大二院开设了多学科的疼痛诊疗中心。该中心的核心优势就是打破学科壁垒,让不同领域的专家“组团作战”,为患者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诊疗方案。中心自成立以来,就借鉴国际先进理念,构建了以疼痛科为主导,联合骨科、神经内科、肿瘤科、康复科、影像科等多个科室的协作模式。比如,对于颈肩腰腿痛患者,骨科医生判断是否需要手术,无需手术者由疼痛科实施微创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神经外科处理适合手术的血管压迫病例,疼痛科则为年老体弱、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实施射频消融或微球囊压迫治疗;癌痛患者,肿瘤科制订抗肿瘤方案,疼痛科负责全程镇痛管理;慢性复杂性疼痛患者更是需要影像科精准定位病变、心理科干预疼痛相关情绪障碍、康复科制订长期康复计划,多科室共同发力。
“国际上,疼痛多学科协作的理念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由世界疼痛界泰斗伯尼卡先生提出,我们是国内较早践行这一模式的医院之一。”严敏教授表示,中心成立以来,已接诊各类疼痛患者超10万人次,其中复杂疑难病例占比达30%,“很多患者从外地慕名而来,就是因为这里能提供‘一站式’的解决方案”。
疼痛不是“忍忍就过”
是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
年轻小伙因背痛查出晚期肿瘤
在临床中,超过六成的慢性疼痛患者都有过“忍痛”的经历,但疼痛绝非“忍忍就过”。2002年,世界疼痛大会就明确提出:慢性疼痛不再是一种症状,而是一种独立疾病。据全球统计数据,慢性疼痛发病率达15%-20%,我国约有2亿以上慢性疼痛患者。
更危险的是,急性疼痛若不及时干预,会转化为慢性疼痛——比如术后疼痛控制不佳,可能发展为慢性术后疼痛;带状疱疹急性期疼痛未缓解,极易遗留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这类疼痛的治疗难度会大幅增加,患者往往要承受数月甚至数十年的折磨。
临床上经常遇到一些病程拖了很久,直到实在忍不住了才来就诊的患者。目前,疼痛学界的共识是有疼痛就要来就诊,疼痛不是忍一忍就能过去的。
疼痛是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就像火灾报警器,响了就说明有问题,必须及时处理。疼痛科每年都能遇到因为疼痛来就诊,最后查出恶性肿瘤的患者。
浙大二院疼痛科裘卫东副主任医师曾接诊过一位30多岁的年轻小伙,因反复背痛来就诊,白天无症状,夜晚却疼得蜷缩在床上。起初以为家里床垫不舒服,得了筋膜炎,在当地医院做了一个多月的推拿理疗也不见好。经评估,发现其疼痛性质特殊,只有阿片类药物能暂时缓解,进一步检查后确诊为晚期胰腺癌,“如果他早点重视疼痛信号,或许能抓住更早的治疗时机”。
助推优质疼痛管理资源
惠及更多中低收入地区患者
我国不同地区疼痛医学发展不平衡,中低收入地区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镇痛困境:既存在民众“疼痛是小疾”“忍痛即坚强”的认知盲区,也面临 “看病远、看病贵” 的可及性壁垒,更受限于基层医疗机构无专科、医生对慢性疼痛诊疗能力不足的专业短板,导致大量患者在疼痛中延误治疗,甚至诱发并发症。
“浙大二院疼痛科以‘破解镇痛资源不均’为使命,用十余年系统性实践构建起覆盖‘能力赋能—生态构建—资源下沉—跨域辐射’的疼痛医疗帮扶体系,成为行业标杆。”严敏教授介绍。
早在2009 年,科室在严敏教授引领下,率先牵头开展“癌痛规范化治疗巡讲”,足迹遍布浙江 11地市,同步创立“浙江疼痛沙龙”,以季度为周期深入县级市,通过免费授课、疑难病例研讨,为基层医生注入疼痛评估、药物规范使用、微创技术等核心能力;2011年牵头筹建浙江省医学会疼痛学分会,2017年联合省内外80余家医院组建“浙江疼痛医联体”,2019年协助成立浙江省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从“单点培训”升级为“区域学科生态搭建”……诸多举措,让浙江疼痛医学成功迈入全国发展第一方阵。
2020 年“山海工程”启动后,疼痛学科进一步推动优质资源“深下沉、真落地”:组建专家团队扎根山区海岛,定期驻点湖州、衢州、丽水、舟山等基层医院,不仅坐诊手术,更手把手带教、帮助建立疼痛专科门诊,让微创镇痛技术在县域“从无到有”;2024年,科室副主任陈祥明带队跨越千里帮扶新疆阿克苏,将前沿微创技术直接送到西部患者身边。与此同时,科室自2012年开设疼痛病房以来,坚持“请进来”孵化人才,每年接收30余名全国进修医生,其中不乏来自贵州、云南、新疆等欠发达地区的学员,这些“种子医生”学成后将浙二镇痛技术带回家乡,形成“一人进修、一片受益”的辐射效应。坚持开展继续教育培训班进行颅神经射频、交感神经射频等专项特色技术的全国性推广培训。
在今年镇痛周期间,科室更以党员活动为纽带,将帮扶延伸至省外中低收入地区的社区乡镇,通过免费疼痛评估、诊疗建议、科普宣讲,把 “规范镇痛” 的理念送到百姓身边。
正如团队所言:“我们从不是只在镇痛日行动——每天都是‘镇痛日’,每周都是‘镇痛周’。”这份常态化坚守,既是浙大二院疼痛科对“让优质镇痛资源惠及每一位患者”的承诺,更是对“健康中国”战略在基层落地的生动实践,让“无痛生活”不再是中低收入地区民众的奢望,而是触手可及的医疗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