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杭州网健康>热点关注>
明明在控糖也中招?一查已有“大洞”!你以为的健康零食,正在“腐蚀”牙齿
发布时间:2025-09-28 10:29:47 星期日   健康杭州

近日,杭州的李女士(化名)捂着半边脸来到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口腔医学中心,经检查,牙体牙髓专科负责人陈幸副主任医师发现她的牙齿已有深龋洞波及牙神经,必须做根管治疗。

李女士感到很困惑:“我明明在控糖,怎么还老蛀牙?”详细问诊之后,陈幸找到了原因。

原来,李女士虽然戒了奶茶,但还常喝无糖碳酸饮料、常吃看似“健康”的果干,它们正是蛀牙产生的“元凶”!

无糖碳酸饮料里的酸,会直接酸蚀牙釉质导致“牙齿脱矿”,破坏力不输糖;果干黏稠、糖分高,特别容易粘在牙齿缝隙里,成了细菌滋生的温床。这些“隐形酸”与“隐形糖”悄然损害牙齿,待出现冷热刺激痛时,龋坏往往已深达牙齿内部。

龋齿是怎么形成的?

1、糖分为细菌供能,酸性物质开始形成

口腔中的细菌会以各类糖分(如奶茶中的添加糖、蛋糕上的奶油、水果中的果糖等)为养分,代谢产生酸性物质。摄入糖分后几分钟内,牙齿表面的pH值便会下降,龋齿风险随之升高。

2、牙釉质遭受酸蚀,出现早期脱矿迹象

牙釉质作为人体最坚硬的组织,是牙齿的保护层,但其对酸十分敏感。细菌产生的酸会溶解牙釉质中的羟基磷灰石晶体,初期表现为牙面出现白垩色斑,此为脱矿信号,若不及时干预,将进展为实质性缺损。

3、龋坏突破牙釉质,侵入牙本质

一旦牙釉质被破坏,细菌便可沿牙本质小管向牙齿内部深入。此时牙齿可能对冷、热、甜、酸等刺激产生敏感或疼痛,意味着龋齿已进入中期,损害蔓延至牙本质。

4、感染深入牙髓,引发剧烈疼痛

若仍不及时处理,细菌将进一步感染牙髓(即牙神经),导致牙髓炎,甚至波及根尖周围组织。此时常伴剧烈疼痛,需进行根管治疗(俗称“杀神经”),牙齿结构及功能将永久受损。

如何正确防治龋齿?

陈幸介绍,维护牙齿健康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仅靠简单的“戒糖”就能一劳永逸。关键在于采取以下五项策略,从源头控制致病因素:

1、仔细查看食品成分,识别隐藏糖分

“零蔗糖”不等于无糖:留意配料表中的果葡糖浆、蜂蜜、结晶果糖、麦芽糖浆等,这些成分同样能被细菌利用产酸。

注意高碳水化合物食品:薯片、饼干等食物虽不甜,但其中的碳水化合物经唾液分解可转化为糖,间接促进龋齿发生。

2、控制摄糖频率,缩短牙齿酸蚀时间

集中时间摄入糖分:尽量在正餐后食用甜食,减少牙齿接触酸性环境的次数。

进食后及时清洁:用清水或漱口水漱口,清除口腔内残留的糖分及酸性物质。

使用吸管饮用甜饮料:减少液体与牙齿表面的直接接触,降低酸蚀风险。

3、选择有益零食,增强牙齿抵抗力

适量食用奶酪、坚果:富含钙、磷等矿物质,有助于调节口腔酸碱平衡,促进牙釉质再矿化。

多食用高纤维蔬菜:如芹菜、胡萝卜,咀嚼过程中可帮助清洁牙面。

咀嚼无糖口香糖:刺激唾液分泌,有助于冲刷食物残渣和促进牙面再矿化。

4、采用正确口腔清洁方法,有效去除菌斑

选用含氟牙膏:氟化物能增强牙釉质抗酸能力。

日常使用牙线或冲牙器:清除牙缝中的菌斑和食物残渣。

掌握正确刷牙方法:建议采用巴氏刷牙法,刷毛与牙面呈45度角,小幅度水平震颤,每次持续2分钟,尤其注意睡前彻底清洁。

5、定期口腔检查与专业护理

定期检查:成年人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儿童建议每半年一次。

定期洁牙: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洁牙。

为儿童采取防龋措施:如3~6岁定期涂氟,6~12岁恒牙期进行窝沟封闭。

总结而言,蛀牙的形成是日常细微损害累积的结果。坚持识别隐藏糖分、进食后及时清洁、定期接受专业口腔护理,有助于长期维持牙齿健康,保持咀嚼“战斗力”!

供稿: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

来源:健康杭州    作者: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