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日商报讯 “午饭刚吃半碗就眼皮发沉,趴在桌上能秒睡、下午3点不到就饿得心慌手抖,必须啃块蛋糕才能缓过来……”最近半年,32岁的程序员小林被这些“怪毛病”缠上,起初他以为是长期加班太累,直到一次低血糖差点让他在通勤路上晕倒,才赶紧到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吴山院区(杭州市肿瘤医院)就诊,最终被查出“胰岛素抵抗”。
小林的生活习惯,是不少都市年轻人的缩影:每天久坐敲代码8小时以上,外卖总点炒饭、面条等重碳水食物,加班时靠奶茶、甜点提神,周末要么补觉要么宅家不动。“我一直觉得年轻身体扛得住,没想到代谢已经悄悄亮了红灯。”拿到检查结果时,小林既意外又懊悔。
对此,该院肿瘤研究所技术员马文青解释,胰岛素是胰腺分泌的“血糖调节器”,每当进食后血液中葡萄糖浓度升高,胰腺就会分泌胰岛素,引导身体细胞吸收葡萄糖,以此维持血糖稳定。但像小林这样长期高糖高碳水饮食、缺乏运动,细胞会逐渐对胰岛素“不敏感”,也就是出现胰岛素抵抗。此时胰腺为了控制血糖,会分泌更多胰岛素来“补救”,导致血糖像“过山车”般剧烈波动:血糖骤升时人容易犯困,血糖骤降时又会饿到心慌手抖,形成恶性循环。
“胰岛素抵抗并非单一原因导致,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如果家族中有糖尿病或代谢疾病史,个人患病风险会更高;腹部内脏脂肪堆积的人群,脂肪会释放炎症因子干扰胰岛素信号;长期久坐不动的人,肌肉作为消耗葡萄糖的‘主力’,对胰岛素的敏感度会逐渐下降;每天大量吃白米饭、面条、甜点等,会频繁刺激血糖骤升骤降,加重胰腺负担;经常熬夜、长期焦虑的人,皮质醇等压力激素会升高,进一步对抗胰岛素作用;此外,多囊卵巢综合征、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也可能加重胰岛素抵抗的症状。”马文青说。
更需要警惕的是,胰岛素抵抗初期症状并不明显,但若长期忽视,会引发身体代谢紊乱,进而增加患2型糖尿病、脂肪肝、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除了“吃饱困、饿手抖”,腹型肥胖(肚子大、四肢细)、腋窝或颈部皮肤出现褐色绒状增厚(即黑棘皮征)、频繁口渴多尿等,都是胰岛素抵抗的典型信号,一旦出现应及时关注。
马文青强调,轻度胰岛素抵抗无需药物强制干预,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就能显著改善——
快碳换慢碳:把白米饭、白面条等消化快、升糖指数高的碳水化合物,换成糙米、藜麦、燕麦等升糖慢的粗粮,减少血糖波动;
控糖减甜:随餐不喝含糖饮料,拒绝餐后甜点,避免额外摄入糖分加重胰腺负担;
调整吃饭顺序:按“蔬菜→蛋白质/脂肪→主食”的顺序吃,用膳食纤维和蛋白质“打底”,能有效平缓后续主食带来的血糖上升;
动起来以及保证睡眠:每周至少3次30分钟以上运动(如快走、游泳、慢跑),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帮助身体调节代谢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