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岁的申屠阿婆(化名)是一位勤劳的菜农。近半年来,她总感觉头晕、浑身没力气,像被抽走了精气神。
后来,症状越来越重,连日常下地干活都变得吃力。村里的体检结果吓了大家一跳:血红蛋白不到正常值的一半,已经是重度贫血!
家人赶紧给阿婆买了补血药,但乏力感依然严重,无奈之下把她送到了杭州市一医院桐庐医院消化内科。
面色蜡黄,长期贫血
竟是钩虫在肠道里“偷血”
阿婆面色蜡黄,是典型的“贫血貌”。心肺腹部检查没有发现明显的出血点或肿块。外院CT提示有慢性支气管炎、心脏增大和左侧胸腔积液,但这些似乎都不能完全解释如此严重的贫血。
常规血检未露端倪,只显示为典型的“小红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缺铁)。
为了寻找贫血的根源,医生安排了粪便常规检查。隐血试验强阳性(3+),提示消化道确实存在出血!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先进的自动粪便分析仪器在报告中打上了一个醒目的问号——“钩虫卵”?这立即引起了检验科的高度警惕!
结果真相大白!显微镜视野中,清晰可见数个椭圆形的虫卵,这正是典型的钩虫卵特征!
检验科主任亲自复核确认后,立刻与临床医生和患者家属沟通。追问病史,申屠阿婆作为菜农,常年赤脚在田间地头劳作——这完美契合了钩虫的感染途径!
困扰阿婆半年、补血无效的“元凶”终于找到!就是这肠道内寄生的钩虫在日复一日地“偷血”!
诊断明确,治疗效果立竿见影!仅仅治疗2天后,血红蛋白数值显著提升。复查粪便常规,也找不到钩虫卵的踪迹了!
每日产卵上万个
“偷血贼”如何入侵人体?
钩虫虽小(约1cm),口器发达,吸附在人的小肠壁上吸血。每条成虫每日可吸血0.2ml以上,并产卵上万个! 重度感染相当于体内有个“小型失血伤口”。
它主要导致长期慢性失血,引发缺铁性贫血。严重时可致营养不良、发育障碍(儿童),甚至心功能不全。因其起病隐匿,进展缓慢,常被忽视或误诊。
农民(尤其是菜农)、矿工、儿童等经常接触土壤者是高危人群。钩虫病的感染途径主要有二:
钻皮肤:幼虫污染土壤/水源 → 赤脚行走 → 幼虫钻入皮肤 → 随血流至肺 → 咳出吞咽 → 定居小肠。
吃进去:幼虫附着在蔬菜瓜果上 → 生食未洗净 → 幼虫直接进入消化道 → 定居小肠。
如何防范“偷血贼”?
三招护体
钩虫病可防可治!提高防护意识,改变不良习惯,出现相关症状及时就医并告知暴露史,是战胜这个“沉默偷血贼”的关键。医生教你三招护体。
1、切断入侵路
下地劳作务必穿胶鞋、戴手套,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可能污染的土壤。
生食蔬菜瓜果必须彻底洗净!建议流水搓洗,或盐水浸泡10分钟以上再冲洗。不生饮未经处理的水。
图片来源于版权图库,请勿转载
2、管理传染源
推广粪便无害化处理(如沼气池、三格化粪池),防止虫卵污染环境。
在钩虫流行区,对高危人群可定期普查或预防性驱虫。感染者务必规范驱虫治疗。
3、提高警惕早发现
若出现不明原因的慢性贫血(尤其伴小红细胞低色素性)、乏力、消化不良、异嗜症(如想吃土),且有土壤接触史或生食蔬菜习惯,务必主动告知医生,并要求进行粪便寄生虫检查!
注意:钩虫卵检出率有时不高,一次阴性不能完全排除,高度怀疑时应多次送检粪便。
供稿: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桐庐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