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杭州网健康>热点关注>
山呼海应 组团帮扶 甬凉协作点亮彝乡希望灯火
发布时间:2025-08-11 12:10:22 星期一   新华网

从滨海之城浙江宁波一路向西跨越2400余公里,是平均海拔2300米左右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

这是宁波援凉人最熟悉的距离。2022年以来,作为甬凉东西部协作的重要组成部分,702名宁波教育、医疗精英,怀揣赤诚之心,扎根凉山13所学校、10所医院,书写着从“输血”到“造血”的动人画卷。

宁波创新推出“管理权+技术流”双下沉模式:选派精干力量赴凉山担任学校、医院主要负责人,任期3年;同时技术骨干接力支教支医1.5年,形成稳定持续的“组团式”帮扶格局,破解了以往短期零散帮扶“蜻蜓点水”的困局。

深耕,“精准滴灌”破解教育瓶颈

“改变必须深入理念、制度、硬件等核心领域,才能夯实长远根基。”教育“组团式”帮扶队队长、喜德中学校长房鹏目标坚定——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有质量的教育。

面对教育资源分散、办学条件不均的现状,宁波和凉山成立“甬凉‘10+3’教育联盟共同体”,累计组织联考分析8次、校长论坛9次、教研活动12次,为山区学校架起沟通桥梁。该模式入选四川省人才工作十大典型案例。

在喜德中学,房鹏引入宁波教育理念,推行“三全”育人成长导师制。每个班级配备1名班主任和5至6名导师,2000名学生有了贴心的“成长引路人”。2024年高考,该校本科上线人数达到127人,实现同比50%的大幅增长。

硬件升级同步发力。在越西中学崭新的科创中心,机器人编程、3D打印等课程让孩子们大开眼界。2024年,学生王子晨、江志鹏斩获全国中小学生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二等奖。“科创中心让我第一次感受到科技魅力,点燃了我的工程师梦想!”王子晨兴奋地说。

“获奖那一刻,我真是热泪盈眶。”指导教师夏东锋感慨。回想初来时“许多学生连鼠标键盘都不会用”,她日夜伏案设计课程,手把手教学,将科创种子播撒进课堂。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着眼点是学生,切入点是课堂。在调研基础上,工作队启动“课程援凉”项目,创新实施“1+5体系”,即以课程建设为中心,构建教师合作、教研深化等五大保障体系,在教师、教研、课题、经费上精准帮扶。

“现在的课更生动有趣,而且我也有了明确目标。”彝族学生安俊芯期待自己能像宁波老师一样,教出更多学生反哺家乡。

育人,用“责任情怀”浇灌索玛花开

帮扶之路,写满艰辛与坚守。

初到越西职业技术学校,校长金立峰首先面对的是基础设施的难题——校园供水不稳定,师生们常为饮水洗漱发愁;教师们挤在临时隔间甚至教室里备课批改;专业课因没有实训室无法正常开展。

金立峰暗下决心,要为孩子们拼出一个像样的“家”。这位宁波来的校长顶着高原烈日,鞋底磨薄,嗓子说哑,只为“化缘”出宝贵的资金。

如今,该校教学楼、宿舍楼、食堂已焕然一新,6间现代化的专业实训室点亮了山里娃的技能梦想,明亮的电子屏让信息传递不再闭塞。2025年,投入600万元的七大实训室建设启动,职教强技的根基越夯越实。

硬件建设仅是起点,金立峰重构学校制度体系,与浙江、四川优质院校共建职教联盟,创新“一专多能”培训模式。如今该校本科上线人数从零增至23人,专科上线率达95%,更在技能大赛上屡次摘奖。

“金校长带我们第一次坐飞机看大海。”彝族学生果基阿牛木说,“如果不是帮扶老师们,我可能早早就辍学了。”

像金立峰这样的坚守者还有很多,如盐源县职业技术中学校在徐湖川带领下,引入宁波办学理念,构建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创新“蓝鹰工程”订单培养模式,助力数百名学生“毕业即就业”。

“我想发挥余热,让更多凉山孩子听到外界声音。”78岁的银龄教师忻元华说。甬凉两地实施了银雁支教行动,惠及6县20所学校师生3万余人,如今银龄教师库储备已达200余人。桑榆未老,余霞满天,他们的身影成为凉山教育中一道动人的风景。

一位位帮扶专家扎根大山深处,想方设法强师资、攻课题、促创新,将宁波教育人的拼搏精神留在索玛花开的凉山上。截至目前,凉山全州11个受扶县一本、本科上线人数均创历史新高。36名帮扶人员获评凉山州教育帮扶先进个人。2024年,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团队获评四川省“最美教师团队”。

坚守,用“医者仁心”呵护群众健康

“以前,我们科室没有病床和手术设备,遇到复杂病情,病人只能转诊。”在甘洛县人民医院,彝族医生吉木溜溜回忆道,自从宁波帮扶专家来后,医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帮扶专家姚寿国(左二)正在指导吉木溜溜为患者检查。(甘洛县人民医院 供图)

“专家们手把手指导,让我学到真本领。”在姚寿国、孔德秋两位宁波专家接力带教下,吉木溜溜飞速成长,如今每年可独立开展手术300多例,成为科室顶梁柱。“宁波老师的技术和责任心,我永远记在心里。”吉木溜溜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2022年,医疗“组团式”帮扶队队长、甘洛县人民医院院长金海英率团队从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来到甘洛。面对设备陈旧、人才匮乏的困境,这位女院长雷厉风行,人事改革大刀阔斧、绩效分配向一线倾斜、着力培养本土骨干、重建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很快医院各项工作焕然一新,更于2025年成为10所受扶医院中首家“二星级智慧医院”。

“金院长办公室的灯常常亮到深夜,周末加班更是常态。”同事王华说。三年时间,金海英眼角添了细纹,鬓边染了风霜,但医院却焕发出了活力:转诊率直降28%,危重症抢救成功率升至99.1%。

同样在“组团式”帮扶下蜕变腾飞的,还有盐源县人民医院。

3年前,宁波市鄞州区第二医院主任医师徐鲲杰带领首批5人专家团队奔赴凉山。他们克服高原缺氧、语言不通、生活条件简陋等困难,扎根一线,在9名常驻专家与71名短期支援专家接力奋战下,引入123项新技术,助力医院成功创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三乙医院。

变化,如春潮涌动在凉山大地。

10家医院实现标准化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健康体检与管理中心及血透中心全覆盖。新建神经外科、泌尿外科等临床科室80个,累计建成州级重点专科33个,创建名医工作室32个,实施新项目497项,推广适宜技术487项。2024年,10家帮扶医院门急诊量达171.78万人次,住院患者人数20.26万,住院手术4.28万余台次,分别较帮扶前增长18.14%,8.39%,19.81%。

生根,以“造血机制”焕发内生动力

“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锻造本土人才队伍,是帮扶的终极目标。

“以前我用方言‘填鸭式’教学。吴云威校长来后,带我们成立备课组、师生同考、强化培训,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甘洛中学本土教师龚柳银坦言自己获益良多。

师徒结对和系统培训,是本土人才快速成长的阶梯。

教育“扎根”硕果累累。三年结成师徒503对,培养学科带头人179人,组织凉山23780名教师线上参训,1924人次教师赴甬进修。本土教师在州级赛课中获奖率提升40%,一支“留得住、教得好”的队伍正在崛起。

医疗“造血”成效斐然。帮扶工作队推行“师带徒+团队带教”模式,结成师徒671对,团队带团队90个,开展业务培训8.9万余人次,培养本土骨干403人。

“师带徒”手把手教业务。(盐源县人民医院 供图)

三年时光如白驹过隙,离别时刻悄然而至。望着新校舍、医院新成果,看着同事、患者、学生们不舍的眼神,帮扶专家们满怀感慨与期许:

“聚焦‘教师成长、学生成才、学校成品牌’三大主线,打造现代化高中,保障帮扶有序交接和政策延续。”

“发挥宁波职教资源铺就就业路,重塑课程体系,用数字平台打破阻隔,建教研联盟全域协同,打造东西部协作教育‘宁波样板’。”

“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专项支持凉山医院重点科室设备更新、学校智慧实验室建设,形成‘财政+慈善+市场’多元帮扶模式。”

“夯实县域医疗制度基础,配合地方出台政策破解人才留存、科研创新难题,构建长效机制。”

……

一份份热诚建议,凝结着帮扶专家的赤子之心。归途未尽,新一批帮扶专家正跨越山海,踏上这片热土。“我们将持续深化‘组团式’帮扶,不断提升医疗教育质量与服务水平,为凉山百姓的民生福祉作出更大贡献。”帮扶工作队相关负责人表示。

从东海之滨到横断山麓,一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弱有所扶”的民生画卷正徐徐铺展。山水纵隔千里,血脉紧紧相连。甬凉协作,不仅点亮彝乡当下的希望灯火,更燃起未来生生不息的力量。这份跨越山海的担当,必将续写更温暖的篇章。

来源:新华网    作者:吴震宁 李桐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