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热词:

您当前的位置 : 杭州网健康>热点关注>
肿成“大象腿”“麒麟臂”? 乳腺癌术后要警惕这个问题
发布时间:2022-10-28 15:49:09 星期五   每日商报

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下沙院区淋巴水肿康复护理联合门诊,接诊了一位双侧乳腺癌术后近2年的女士。

“最近两个月来,我的右手感觉特别沉、特别重,右侧肩膀也疼痛明显,尤其早晨起来,右侧手掌总是肿。”马女士(化名)焦急地诉说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呀?能治吗?”

医护团队成员通过细致查体、评估和测量双上肢周径数据,发现马女士右侧前臂和上臂周径增粗了2厘米,结合患者的主诉和双侧乳腺癌术后近2年的病史,初步诊断为右上肢淋巴水肿的程度。

在排除禁忌症后,团队为马女士制定了个性化的综合治疗方案:淋巴水肿综合消肿治疗、肌筋膜松解结合冲击波治疗。经过了大约90分钟的治疗后,患者自诉右手及右肩疼痛由4分变成0分,肿胀和沉重感明显缓解。

什么是淋巴水肿?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浙大邵逸夫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李建华主任医师介绍,淋巴水肿是由富含蛋白质的液体从血管系统移动到组织间隙导致淋巴系统功能障碍从而引发的一种慢性疾病,分为原发性淋巴水肿以及继发性淋巴水肿。有淋巴水肿家族遗传史,恶性肿瘤(如乳腺癌、宫颈癌、直肠癌、前列腺癌等)淋巴清扫术及放疗史,下肢静脉疾病及手术史,反复发生淋巴管、淋巴结炎等病史的人群更容易罹患该病。

据报道,近年来,我国原发性和继发性淋巴水肿患者人数不断攀升,仅乳腺癌根治术后发生上肢淋巴水肿患者,每年新增约3万人。由于淋巴水肿患者病情呈慢性发展,发生早期常常被忽略,且国内淋巴水肿专业知识尚未普及,大部分患者未能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正确的治疗。

为此,浙大邵逸夫医院淋巴水肿康复护理联合门诊应运而生,于日前正式开诊。联合门诊由浙大邵逸夫医院资深的康复科医师、物理治疗师和淋巴水肿护理团队组成,是医院多学科合作的典范。

李建华表示,淋巴水肿起病缓慢,大部分患者起初多感觉肢体或局部出现沉重、疼痛、满涨、疲劳感,慢慢再出现凹陷性水肿,经抬高肢体和简单的压力治疗后能够缓解。逐渐地,水肿可能变为按压后无法回弹,抬高也不能缓解。此时,如果仍不做处理,水肿则会继续加重,局部组织纤维化、进一步硬化,形成典型的“象皮肿”。他提醒,淋巴水肿高危人群在日常生活中需留意以下事项——

上肢易水肿者,避免手术侧肢体拎重物、做剧烈体育锻炼、打针、量血压;避免暴晒或受凉中,不要穿过紧的衣物和戴首饰;防蚊虫叮咬和皮外伤;避免过度疲劳及重复性劳动,如拖地、搓衣、切菜等;建议长途旅行佩戴压力袖套。

下肢易水肿者,避免过度疲劳及剧烈运动;积极治疗足癣、勤剪指甲;不要久坐,不穿过紧的鞋子;建议长穿戴弹力袜,一旦发生水肿或感染立即就医。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王然 通讯员 李文芳 余红芳    编辑:邹卓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