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热词:

您当前的位置 : 杭州网健康>热点关注>
早产儿视网膜脱离险致盲
发布时间:2022-06-06 08:58:10 星期一   每日商报

“早产就很担心了,没想到查出视网膜病变,孩子以后还能看得见吗?”新手爸爸戴先生(化名)还未从喜获麟儿的喜悦中回过神来,又有了新的担忧。

戴先生家宝宝是早产儿,在矫正胎龄32周时,当地医院为宝宝做了眼底筛查,查出来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为了保住宝宝的视力,戴先生直奔浙江省人民医院眼科寻求帮助。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一种发生在早产儿中的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眼科副主任陈亦棋说,入院时宝宝左眼已经出现了眼底视网膜出血和视网膜脱离,按临床中该疾病的分期已经到了4期,属于比较严重的程度,面临失明的危险。

若处于早期病变,可采取激光治疗或者玻璃体腔注药术(抗新生血管药物)进行治疗。而此时宝宝矫正胎龄才42周,病情却已进展至视网膜脱离,需要进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在治疗之后也要定期进行随访,避免疾病再度恶化。

这是眼科最精细的手术之一,成人若一次手术不成还可再修复,但对早产儿来说,“追光”的机会只有一次。

经过详细的医患沟通,大家决定放手一搏。这个手术在直径仅为16mm的眼球上开展,医生的每一步都是“刀尖起舞”。万幸,手术非常顺利,宝恢复良好。1个月后复查,宝宝的视网膜脱离完全消失,病变血管好转。

陈亦棋介绍,根据目前流行病学资料来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病率在20%左右,多发生于孕36周以下、低出生体重(小于2kg)、长时间吸氧的早产儿,孕期更短或更低出生体重的早产儿,其发生率可达60%-80%。全球每年有400-600万儿童因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失明,占学龄前儿童失明的20%。

临床中,通常将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分为5期,1-2期可以密切观察,3期病变发展较迅速则必须积极给予治疗干预,4-5期发生不同程度的视网膜脱离,严重影响患儿视力。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病发速度很快,一旦发生,有效治疗的时间窗口很窄,严重病例治疗效果差。

浙江省人民医院眼科主任沈丽君说,早期的病变无法从孩子的眼睛表面展现出来,容易让人忽略,建议所有的新生儿出生后都做眼底筛查。其中早产儿最好在出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31-32周开始进行一次系统的视网膜筛查,如果发现异常一定要定期至眼科随诊,并尽早治疗。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针对这一疾病的唯一方法,越早发现并治疗,治疗效果越好,能使患儿视力几乎不受影响。一旦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疾病进入晚期,若丧失了手术的机会,患儿有可能永远都看不见这个世界了。”沈丽君说,国家卫生健康委也出台了相关的法规,对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的预防、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规定,尽最大限度挽救患儿视力,提高生存质量,也帮助减轻社会及家庭负担。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冯双 通讯员 杨陶玉 马梦迪    编辑:邹卓琪

 

其中早产儿最好在出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31-32周开始进行一次系统的视网膜筛查,如果发现异常一定要定期至眼科随诊,并尽早治疗。戴先生家宝宝是早产儿,在矫正胎龄32周时,当地医院为宝宝做了眼底筛查,查出来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而此时宝宝矫正胎龄才42周,病情却已进展至视网膜脱离,需要进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