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热词:
随着天气转热,“蛇虫百脚”出没也更频繁了。近日,浙江省人民医院接诊一位重症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患者,多脏器功能衰竭,送入重症监护室(ICU)抢救。而传播此病的原凶是蜱虫。
60岁出头的冯先生(化名)患有高血压等疾病,4月上旬,冯先生自感精神不太好,总是脖子酸胀,持续头晕头疼好几天。于是到当地医院做了头颅磁共振检查,没有明显异常。隔了一两天,冯先生的病情加重了,上肢不由自主抖动,双眼无神,反应迟钝,连行走也变得困难,而且无缘无故大发脾气,再次到医院检查时,突然晕厥倒地,四肢抽搐,小便失禁。
冯先生很快被转至浙江省人民医院。急诊脑脊液穿刺提示,患者病毒性脑炎、脑膜炎,同时发现血常规血小板下降迅速,急性肾功能损伤,甲状腺功能低下。随即被送入重症监护室(ICU)。
医生了解到冯先生上山干活之后出现种种异常情况,结合临床症状,高度怀疑其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后,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果不其然,脑脊液病原学宏基因检测证实: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
冯先生的主管医生、ICU副主任医师姜晓晖介绍,当时,患者凝血功能差,曾一度休克,测血压已跌到80/46,命悬一线。所幸,经过多学科合作奋力抢救,冯先生恢复生命体征,并于近日转到了普通病房。
浙江省人民医院感染病科主任潘红英介绍, 5-7月份是蜱虫的活动高峰期。医院几乎每年都会救治多例被蜱虫所咬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的病人,但进入lCU抢救的还较少见。被蜱虫叮咬后大多数人会引起过敏或发炎等症状,一般较轻微,因此不必恐慌。是否会引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取决于蜱虫是否携带病原体。
一般情况下,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患者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并伴乏力、厌食、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感染该病毒后还可出现胃肠道症状、肌痛、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少数有出血倾向,可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目前尚无特异性的抗病毒治疗,临床上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
如今已到了百虫出没的时期,潘红英提醒市民外出注意防范,做好保护措施,一旦被蚊虫叮咬,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情况,以便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