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热词:
在刚刚过去的“世界双相日”里,双相情感障碍再一次被大众所熟悉。由于很多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某些领域表现突出,这种病状常被认为是一种“天才病”。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老年科主任顾成宇副主任医师介绍,双相情感障碍也叫躁郁症,科学证明,双相情感障碍并不一定是“天才病”,更重要的是一种间歇性发作的严重精神疾病,是重性精神病的一种,和智商高低没有必然的联系。
顾成宇介绍,由于双相情感障碍比较复杂,容易被误诊为焦虑症、抑郁症,误诊的后果很严重:“有的患者甚至几十年都被误诊,没有得到及时规范的治疗,反复发作苦不堪言。”
身家十个亿的他,总想一死了之
今年79岁的老包是浙江某地区颇有名气的企业家,身家十亿有余。虽然目前已经把企业交给接班人经营,但依旧在幕后“操盘”。然而,即便物质生活很丰富,老包却很少感受到快乐。从50岁起,他就活在抑郁、暴躁、失眠、躯体疼痛不定时爆发的反复折磨之下。
最初,老包经常因为琐事与家人闹矛盾,加上有睡眠不安的情况,人变得焦躁不安,在公司中时常发火,有段时间这种情绪还导致几个中坚力量离开。
虽然情绪不稳定,但老包善于反思。他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之后,认为可能是得了心理疾病,于是到当地医院的精神科就诊。
结合老包的症状,接诊医生诊断为焦虑症,并针对性地开了抗抑郁的药物。吃药后焦虑情况是有好转,睡眠也变好了,但仅仅过了几个月,症状复发,老包只好再到医院调整药物。
这样的情绪病周而复始,老包把病情当作是焦虑症来治疗,谁知发病频率却越来越高:从几个月到一个月,再到两个星期……到最后一个星期都要发作几次。
老包说自己曾经有过无数次想自杀的念头,但责任感又驱使他放下这个念头:“如此痛苦却不能解脱,更增添痛苦。”
被误诊几十年,绝望之际获得新生
8年前,顾成宇第一次接诊老包,他分析认为老包并非焦虑症或抑郁症,而是双相情感障碍,但因为被误诊多年,导致现在的病情很复杂。老包还有老年人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加之躯体疼痛,导致躁郁症发作起来苦不堪言。
住院之后,顾成宇就减掉了老包的安眠类药物,但因为戒断反应强烈,老包更加睡不着,发病时对着顾成宇大吵大闹。
“我们首先要改善睡眠问题,但要减少药物,否则你会有窒息死亡的风险。”顾成宇在老包身上下了很大功夫,根据病情进展不断调整治疗方案。“共病多种的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和治疗目前还没有非常明晰的循证医学依据,所以我们要一起摸索前进。”顾成宇的真诚和专业给了老包很大的信心,他在精神状况稳定的时候很愿意与医生达成共识,共同向着好的方向努力。
一个多月后,老包的情绪基本稳定,躯体疼痛减轻了一大半,得以出院回家。之后八年,老包按时服药,情绪一直很稳定,直到上个月,他再次找到顾成宇。
“我这情况可以有八年安稳期已经非常幸运了,现在我快80岁了,活一天赚一天。”这次老包表现出了出人意料的豁达人生态度。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老包再次稳定了病情,出院前还给顾成宇送上了感谢信。
“双相”极容易误诊误治
千万不能讳疾忌医
顾成宇介绍,双相情感障碍躁狂或轻躁狂与抑郁两种状态交替发作。躁狂发作时,患者会呈现出典型的“三高”症状: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活动增加;抑郁发作时患者出现情绪低落、精力减退、兴趣减退甚至丧失,常伴有绝望无助感,自我评价过低,感觉生活没有意义,常有自杀倾向。
在临床中,双相障碍患者就医时通常是抑郁发作期,跟单纯的抑郁症非常相似,此时如果躁狂还没有出现,就特别容易误诊。根据国内一项调查结果发现,双相情感障碍的首诊确诊率只有7.6%,而误诊率和漏诊率合计高达92.4%。患者从发病到确诊所需的时间最短为2个月,最长为22年,平均3.9年。而在被误诊的病例中,大部分被误诊为焦虑症、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
由于很多名人,如梵高、海明威、拿破仑、贝多芬、舒曼等都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因此有人将“双相障碍”冠以“天才病”之称。顾成宇强调,“双相”绝非天才的专属,普通人群也照样发病,而天才也不都是“双相”,绝大部分还是健康的,有的只不过具有“双相障碍”的某些特征而已。所以,“疾病”和“天才”并不一定共存。
“双相情感障碍不是简单的心理问题,而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顾成宇提醒,除了遗传因素外,该病的发作通常有应激性生活事件或其他精神创伤的诱因,所以患者及家属要对疾病保持一定的警惕和觉察,发现苗头及时就诊,不要讳疾忌医,也不要隐瞒,并按照医生的建议坚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