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热词:
骨癌,沉甸甸的两个字,却是一些家庭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刚上小学高年段的阳光少年翔翔(化名)就不幸被诊断出了骨肉瘤,一种恶性骨肿瘤。
“骨肉瘤是恶性的,最常见发生在青少年时期。这种病不能与生长痛相混淆,如果孩子出现骨头隐隐作痛,或者摔倒后肿胀难消、难以康复,还是要注意排查。”浙大儿院骨科学科带头人陈文昊副主任医师提醒。
在学校不慎摔倒膝盖肿得厉害
多学科联手击退“肿瘤君”
翔翔长得又高又壮,喜欢打篮球,一直打得很不错。年前,他接连在篮球场上摔了两次。第一次摔跤,家人和他都没当回事;第二次摔跤,膝盖肿得像个大馒头,迟迟没有消肿。一直很坚强的翔翔忍不住喊疼。
“不会是骨头摔断了吧?”家长心里不踏实,带着他到医院检查。没想到,情况比想象得更严重——这根本就不是外伤的事,而是肿瘤。
影像结果显示,瘤体巨大,几乎整个右股骨和右肱骨近端都被骨肉瘤侵蚀。
去年底,翔翔爸妈带着他来到浙大儿院就诊。儿外科副主任、肿瘤外科副主任王金湖主任医师团队为翔翔制定精准的化疗方案,化疗效果明显。在肿瘤外科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治疗,翔翔的右腿疼痛有所缓解,肿瘤逐渐缩小。
此时,家长下定决心给孩子做手术。3月底,浙大儿院骨科与浙大二院骨科团队合作,成功为翔翔完成“右股骨骨肉瘤广泛切除+右股骨肿瘤假体置换+右肱骨近端骨肉瘤广泛切除+右肱骨头肿瘤假体置换术”。
“全股骨的瘤段近40厘米,肱骨近端的瘤段也有10厘米,手术难度很大,进行了差不多6个小时,所幸整个过程非常顺利。等术后康复,孩子的右腿和右臂都能灵活使用。”陈文昊表示,目前翔翔的术后恢复情况良好,假体位置良好。由于关节周围肌肉需要一段时间愈合,需休养约六周才能下地活动。情况稳定后,还要继续化疗,加强治疗效果。
骨肉瘤多发于青少年
这几招区别骨肉瘤与生长痛
据了解,骨肉瘤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病因不清,常发于儿童及青少年。起病早期有不规则的隐痛,常是夜间疼痛;若伴有扭伤史,疼痛常超过2周仍不缓解。部分患者在活动后疼痛感加剧,疼痛部位可触及肿块,并逐渐增大。还有部分患者在确诊之前多次摔跤。
目前,对于骨肉瘤的治疗以“新辅助化疗+保肢手术”为主,即肿瘤广泛切除和肿瘤假体人工关节置换,在儿童医院中只有国内少数几个中心可以开展这类手术。陈文昊表示,相比于传统截肢手术,它的优点在于保留肢体,且最大程度保留肢体的功能,同时又可保证肿瘤完整切除。经过手术、化疗等综合治疗,60%-70%骨肉瘤患儿能得到较长的生存期。
陈文昊提醒,这种疾病易被家长误认为是正常的生长痛,或以为是一般的扭伤或血淤等,从而错过了最佳治疗机会。
从年龄上来说,生长痛多发于学龄前儿童,而骨肉瘤多发于青少年。从部位来讲,骨肉瘤疼痛的位置固定,时间持续,常在某一或某几个地方痛,不会痛了两三天就不痛了;而生长痛位置多不固定,孩子很难说清哪里痛。从身体表现上看,骨肉瘤有局部温度高、红肿、发胀甚至是全身发热等症状;而生长痛一般没有这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