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热词:

您当前的位置 : 杭州网健康>热点关注>
面对“依赖型父母”,子女如何尽孝? 避免相互指责,对症下药陪伴他们安度晚年
发布时间:2022-01-12 07:25:00 星期三   每日商报

指导专家 陈斌华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老年精神科大科主任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老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委员

年终岁末,几乎每个人都会为迎新年做些准备:置办新家用,买点年货,盘算需要拜访的亲朋……喜笑颜开年。然而35岁的小许近来却为这些迎新春的小事苦恼不已。因为,她每天都会接到母亲无数个电话,最多的一天有20多个,如果有事不接,母亲就用微信语音和手机电话连环打个不停。

“以前也会如此,只是最近事情多,打电话的借口就更多了。”小许苦恼道,母亲对自己的依赖让她很有压力,不仅随时随地打电话,还经常抱怨自己生病无人关心,如果出了意外也没人知道。

为此,小许和母亲吵架无数次,过后看到母亲落寞或哭泣的样子,她又很后悔。

一天打20通电话 事无巨细询问女儿生活上的意见

“每天我都会接到无数妈妈打来的电话,几乎都是无关紧要的小事。”小许向友人抱怨, “新买的刀应该放在厨房哪个位置?”“小朋友的课外书到了,要不要拆开?”“给你舅舅要包多少红包呀?”“刚刚新闻说疫情严重了,我们还要不要去亲戚家?”“下班赶紧过来我这,我们要去超市多买点菜。”

“这些事情下班再说可以吗?我在上班。”小许忍不住制止,但是母亲却回怼,“上班不能接电话吗?连个电话都不愿意接,我要是病倒了是指望不上你了!”

“可是你的电话一直打进来,我都没办法工作,同事也总用异样眼光看我。”小许强忍着怒火说。

“工作重要,你妈就不重要吗?生活就不重要吗?我是不知道怎么做才来问你。”“我还能动呢你就这样对我,那以后我没用了是不是要把我扔一边!”

小许将电话放在一边,母亲的抱怨和咆哮还在电话里回荡。小许很怅然,曾经独当一面的母亲,现在如此依赖女儿,甚至到了偏执的程度,尤其是父亲去世的这两年,母亲感觉好像被抛弃了一样的无助,急于抓住女儿这根救命稻草。

父亲去世后,她将母亲接来一起生活,但母亲患得患失、没有安全感的状态并没有得到改善。小许上班,她就站在客厅里望着,“就像儿子小时候哭着不让自己走一样,只不过母亲没有哭出来。”小许说,上班期间接二连三接到电话,问东问西。“这种依赖让人很窒息,我现在很少和老公单独相处,他的怨言也很大。”

在有些冷静时刻,小许会和母亲讲理,希望她能有所改变,但是却从来没有用。

担心身体健康,只要儿子出行必生病

像小许一样的苦恼父母依赖过重的不在少数。陈斌华主任门诊之前接诊了一名64岁的患者王阿姨。她认为自己患有大病只是没有查出来,为此忧心忧虑每晚失眠,前来就诊。

儿子陪同她而来,在一旁小声嘟囔一句:被害妄想症。

陈斌华在母子的对话中了解到,王阿姨担心自己身体有病,随时随地都要和儿子小陈保持联络,生怕出现意外而没有被紧急送医。儿子带她到各大医院检查过,都说除了高血压没有什么大碍,但王阿姨总说自己胃痛,胸口疼,要么就是头昏。

小陈对此无可奈何,看到母亲真切难受的样子,他也分辨不出生病真假。更令他头疼的是,母亲的生病好像很会挑时候,每次他和妻子出去旅游,她必生病。为此,他已好几次退掉机票和火车票,匆匆折返回家送她就医,最后的结果还是“无大碍”。妻子为此怄气,婆媳关系可想而知。

前一次,小陈下了狠心不管母亲怎么说有病都要出去转转,透透气。刚刚到达目的地,就接到了电话,说母亲摔倒被120接走了……

王阿姨很自责“给你们添麻烦。”小陈安慰没事的,但她又开始说,“老来不中用”“惹人嫌”。

婆媳关系紧张,小陈自己进退两难。小陈稍晚点回家,门打开,母亲就冲出来问:你去哪里了?这么晚才回家?你不知道给我打个电话吗?小陈如果说,给老婆微信里讲过了,她又会阴阳怪气地说,“有了媳妇忘了娘”。

以前不抽烟的小陈也开始吸烟,每次进家门前都要在楼下抽几支,他脑海中不停地思索,该怎么做,怎么说,才能改变这样的局面?

父母过分依赖子女,还是焦虑情绪在作祟

从事老年心理健康工作领域几十年的陈斌华主任对此分析,小许和小陈的母亲属于“难相处老年父母”中的依赖型父母。他认为,随着年龄的增大,父母们变得像孩子一般,十分依赖子女,他们最常见的表现就是无法忍受独处,紧紧地依附于某人,无法自行生活或为其行为做决定,芝麻绿豆的小事,都要依赖子女或他人。

依赖型父母对子女表现出高度依赖,他们害怕独处,会时时刻刻要求子女的陪伴,无法忍受分离;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弱,自主能力也较差,任何事情都要依赖子女,不留私人空间。

可是子女需要自己的生活和独处空间,面对高度依赖的父母,很多人试图改变他们的行为,但是往往收效甚微,最终导致子女与父母之间关系紧张。

陈斌华分析,父母有很强的依赖子女的行为和心理,主要还是因为焦虑的情绪在作祟。“害怕失去的焦虑感,会不自觉地让他们采取种种措施,将子女留在身边,抓在手中。”他认为,“这也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他们害怕打破现状,害怕改变,害怕自己变差,那就要抓点什么紧要的东西在手上,而子女就是那个又有感情又有责任照顾自己的一方。”

避免相互指责

对老年父母应多理解和多陪伴

“虽然并不认同老年父母对子女的这种过分依赖行为,但我还是希望子女应该对症下药,找准父母形成这样依赖型人格的原因,积极干预。”陈斌华建议,在排除身体机能退化导致相关疾病外,子女应尽可能地去理解父母藏在内心的痛苦,理解他们的艰难与孤独,多做鼓励和支持的行为,帮助他们拓展自己的交际圈子,用多种陪伴的方式抚平老年父母内心的焦虑感。

在表达这种理解的基础上,子女可以诚恳地表示希望父母可以慢慢调整,并通过两方的商议来重新设定彼此的生活界限。如果你认为父母的要求不合理,可与其进行商议,但不是争吵与发脾气,而是应该想好自己认为恰当的探望频率,心平气和地与父母沟通,并且坚持自己的原则。

最后他提醒子女,我们应该明白父母不是在故意胡搅蛮缠,人在变老之后会有深层次的恐惧与伤痛,子女应该带着同理心与老年父母相处,避免落入相互指责的困境。调整好自己的应对方式,在不伤害父母感情的情况下,兼顾好自己的需求。切忌不要对父母产生厌恶的情绪,“色难”会成为插在老人心上最痛苦的一把剑。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冯双 通讯员 李彬    编辑:邹卓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