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热词:
“快救救我儿子啊!快救救我儿子……”日前,市中医院丁桥院区突发惊险一幕:一名5岁男孩,被一块干面包卡住气管,母亲一边拍打孩子后背,一边撕心裂肺地呼救。这一幕正好被路过的邱二娟医生看到,她一把抱过孩子现场急救,这才让男孩脱险。
无独有偶。62岁的金大叔近两个月反复咳嗽、咳痰、高烧,转入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就诊。医生检查发现,竟与一块“跑偏”的鸭骨头有关。
春节将至,坚果等年货大量上市,加上家庭聚餐,每年此时气道异物吸入的发生率都会显著增多,尤其是“一老一小”两类人群。从去年杭城各大医院的救治情况来看,患者误吸入气道的异物如同“杂货箱”,最多见的还是汤圆、年糕、坚果、假牙、虾、鸡鸭骨头等。医生提到,沿用40多年的“海姆立克急救法”已救人无数,学一学“生命的拥抱”,关键时刻能保命。
5岁男童干面包卡喉险窒息
上周五下午4点40分左右,市中医院丁桥院区门诊四楼A区,马女士正抱着5岁的孩子候诊。突然,怀中的孩子面色青紫,眼睛上翻,吓得她大叫起来。
妇产科医生邱二娟恰好路过,听到呼救声,她转头看到一位中年妇女正拼命向自己招手,意识到情况不好,立即狂奔过去。眼前的孩子,已经说不出话了。
“是不是给孩子喂了什么东西?”情况太突然,面对邱二娟的询问,吓蒙了的马女士一时失语。邱二娟凭借临床经验,迅速判断孩子是异物卡喉导致的窒息,一把抱过孩子,用“海姆立克急救法”进行施救。
妇产科副护士长朱翡翡看到这番情景,也跑了过来,协助邱二娟将男孩的脸朝下,一手托住其前胸和头颈部,顺势用另一只手叩打孩子的后背肩胛区。十几秒后,孩子“哇”的一声吐出了口中的异物,哭了出来,在场的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邱二娟将小男孩抱在怀里,一边轻声安慰,一边让同事去就近诊室叫来了耳鼻喉科医生,确认孩子气管里没有异物后才放了心。看到男孩脸色渐渐红润,冲着她笑时,她才放心地将小男孩交还给了妈妈。
马女士抱着平安脱险的孩子心有余悸,连声道谢:“儿子吃了干面包,不小心噎住,一下子透不过气了,你们是孩子的救命恩人。”
大叔咳嗽难愈,“祸”起老鸭煲
“平时我身体不错,有个头疼脑热,吃点药休息下就好了。这次得病像中了邪,咳嗽两个多月,进出医院好几次,这咳嗽就是好不了。”金大叔说。
在省人民医院,专家帮金大叔拍了胸部CT,发现了端倪:右肺上叶支气管开口有个高密度影,很可能气管有异物卡住。
金大叔才回忆起两个多月前,吃了顿老鸭煲。“上好的老鸭,鲜嫩的笋尖,再配以多种佐料,放入砂锅慢炖,那味道绝了。”他边吃边和家人谈笑风生,突然一阵剧烈呛咳,没想到因此“埋了雷”。
医生为金大叔做了气管镜检查,最终在他的右侧气管内取出一块不小的鸭骨头。 “人体喉部的前上部有一块会厌软骨,这块弹力软骨上宽下窄,位于舌骨和舌根后下方。平时它耸立开放喉腔,吞咽时软骨上提,关闭喉腔入口,防止食物误入气管。但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会出现软骨盖不严密的现象,吞咽功能减弱,容易发生食物误吸入气管。”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穆德广提到,还有一种情况是,当口含食物及其他东西大声说话或大笑时,会扰乱器官的正常功能,该盖的“管道”没盖住,从而导致异物进入气道。
“一老一小”是气道异物高发人群
昨天,市急救中心做了统计,2020年共接到异物堵塞气道、鼻子或耳道的院前急救事件共35起。
“每年,我们医院急诊科接诊的气道异物患者至少有60例,直接导致呼吸、心跳暂停的有十多例。”市中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叶远玲这两天也翻了翻接诊记录,老年人误吸的异物主要有汤圆、年糕、面包等,小孩以坚果、果冻等居多,被鱼刺、鸡鸭肉骨头卡住的也不少。
穆德广主任提到,老人和孩子是气道异物吸入的高发人群。“孩子误吸异物占儿童意外伤害的第3位,尤以5岁以下儿童多见;老年人由于咽喉反射迟钝,气道灵敏度差,误吸异物的发生率也有所增加。”
佳节临近,气管异物包括鱼刺等卡喉正步入高发期。省人民医院统计分析发现,成人患者中,约有七成气道异物吸入发生在高谈阔论和大笑间。
两位专家想给大家提个醒,预防气道异物,进食时应保持安静。古人有云,“食不言寝不语”,尤其是对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如果一边吃东西一边吵闹,更容易发生异物吸入。很多病例都是在给孩子强行喂饭、喂药,边吃边逗时发生的。
其次,不少成年人或老年人发生气道异物吸入,是因为吃东西狼吞虎咽。为了自身的安全,吃东西要细嚼慢咽,这样也有利于消化。
噎食窒息拍背、喝水,或造成二次伤害
“日常,尽量不让宝宝玩不符合年龄的玩具,尤其是含有细小零件的玩具;避免让宝宝接触过小的生活用品,比如硬币、纽扣、螺丝钉等小物件;尽量远离容易发生气管堵塞的食物,如果冻、汤圆、糖果、鱿鱼丝等。”叶远玲提醒,不要给4岁以内的孩子吃整粒花生米、大颗坚果等食物,如果有带核的水果,要把果核取出。
患有帕金森疾病、老年痴呆等基础疾病的老人,特别要防止噎食窒息或异物吸入气管,像肉块、糯米汤圆、年糕、果冻等,应尽量避免食用。
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吞咽异物或气管异物阻塞等引起意外窒息死亡的儿童近3000名,原因在于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不够完善,吞咽反射功能尚未发育健全,所以最容易发生液体、固体物质“窜道行驶”,误入气道。而很多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没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及时正确的急救。
“目前很多人对正确的气道梗阻急救方法存在误区,噎食窒息时多采取拍打背部或是喝水的方式,可能造成二次伤害,能正确使用专业急救法的比例不到10%。”叶远玲提醒,一旦发生卡物窒息,家属在拨打120急救电话的同时,应立即采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并及时观察患者情况,把握宝贵的急救“黄金时间”。
如果患者出现了意识丧失、呼吸心跳停止等更严重的症状,应立即在“黄金时间”4到6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直到患者恢复或急救人员到达。
穆德广提醒,如有呛咳可疑异物吸入史,并伴有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患者,应高度怀疑气道异物,及早入院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