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热词:

您当前的位置 : 杭州网健康>热点关注>
医生说:如果没有老李,阿花可能早就不在了
发布时间:2020-11-30 08:55:54 星期一   都市快报

老李的老婆阿花,是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老年精神病区的一位重症病人。14年前,50岁的阿花被诊断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从开始的轻度记忆减退,到后来的什么也不记得、什么人也不认得,再到如今的不会说话、不能下地。

最近十年,阿花陆陆续续在住院。只要老婆住进医院,老李每天早上7点不到赶到医院,晚上九十点钟回家,除了今年疫情期间不能进去,这几年每年365天只要老婆住院的日子几乎天天如此。虽然已经照料了妻子10多年,但老李跟旁人说起话来,却总是乐呵呵的。

“老李是我们病区的模范家属,如果没有老李这样细心地照料,阿花可能早就因感染、营养不良等并发症去世了。”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老年精神科大科主任陈斌华是阿花的医疗组长。他说,阿花从确诊到现在已经14年,大概是他遇到过活得最久的早发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

“部分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进入重度后,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如果照料不细致,往往不到一两年便去世了。”陈斌华说,对老年性痴呆病人,到了重症以后,精心的照料比药物治疗更重要。

为了防止阿花走丢

老李睡觉时用绳子

把自己和老婆绑在一起

老李和阿花都是杭州人,结婚40年。2004年,夫妻俩先后提前退休。退休后,老李在家看看书,阿花和朋友们打打麻将,为了解闷两人还养了只小狗。

老李还很清楚地记得老婆阿花脑子突然不对劲的那一天。

那是2006年的大伏天。那年阿花50岁,老李58岁。

那天天气很热,他和老婆阿花在家里地板上午睡。睡到一半,阿花突然说要出去玩,但嘟嘟囔囔又说不清要去哪里。老李不放心,跟着她出了家门。两个人顶着烈日,牵着小狗,漫无目的地在家附近逛了一个小时。

“这么热的天啊,没有打伞,硬是要出门!”老李说。

从那以后,老婆阿花的行为举止越发怪异:下雨天不撑伞,好几次出门淋成落汤鸡回家;经常傻呵呵地笑;不认识镜子里的自己,对着镜子一顿打骂;大半夜咿咿呀呀说话不睡觉……

阿花开始莫名其妙地打人。“两个人在家里好好的,突然对着我打起来,打我的头,嘴里叽叽咕咕说着什么,打完又好像不知道一样,愣愣地看着我。”

有一次老李带着阿花坐公交车,在车站等车时,阿花猛地冲旁边一位陌生的老太太踢了一脚。老李连忙一把抱住了他,嘴里不停地和老太太道歉。

这样尴尬的瞬间有很多。比如老李和阿花打车,坐在车里的阿花忽然就大声哭起来,吓得司机半道把他俩放下了。

得病后的阿花还喜欢四处乱跑,老李说自己像绷紧的弦。“要时刻看着她的,有天我给她洗好澡,门没锁,我洗着洗着叫她名字没人回应,出来一看果然人没了,家门打开了。”

怕她再走丢,后来老李晚上睡觉时都会在阿花腰上绑根绳子,绳子另一端系在自己大腿上。

磁共振片子上

阿花脑子那一块有一大块空白

2006年,老李带老婆到医院做磁共振。片子出来,医生眉头一皱,老李看到,“片子上脑子那一块有一大块空白”。医生说阿花有严重的脑萎缩,属于早老性痴呆。

从2006年到2010年,老李在家管着阿花。

2010年下半年开始,他感到老婆的病情变得越来越严重。4月的一天晚上,“和我吵得一塌糊涂,叫我出去,不让我待家里。”

凌晨4点多,老李打电话给女儿,两人把阿花“押”上车送到医院,打了镇定后,老李才松了口气。

9月,阿花整夜整夜不睡觉,不但吵,还扔东西,连电视机都搬起来砸,邻居们每天半夜被吵醒。

10月,老李把阿花送到了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陈斌华主任建议住院治疗一段时间。老李有些犹豫,“我起初不愿意的,从结婚到现在我都不愿意分开。”但考虑到阿花的病情,老李不得不同意。打那以后,阿花反反复复进医院,大部分时间都住在医院。

其实老李自己的身体也不是很好。2009年,他因反复吐血、发烧住进了医院,肺部CT显示他肺里有阴影,医生说可能是肺癌,好在后来证实不是肺癌。

“照顾人,累是累的。我有慢阻肺、高血压、气管炎、静脉曲张,上次静脉曲张说一开刀要休息一周,我就没开。”

喂饭要准备三只勺子

老婆发病14年

老李无微不至照料14年

阿花起病10年后,2016年,61岁的她失去了行走和说话的功能,记忆也全部消失,她的日常生活全靠老李照料。

从那以后,老李每天的生活几乎都是这样的——

早上6点起床,买菜烧饭。

7点到医院给阿花喂饭。喂饭时要准备三只勺子:一只盛水、一只盛饭、一只把嘴巴撑开。阿花不肯吃饭,要先喂点水,嘴张开了趁机喂口饭进去。

喂饭一小时。8点老李自己吃饭。

吃完饭,老李给阿花起床,穿衣服,解小便,洗脸,然后把她从床上抱起来坐在椅子上。

10点左右给阿花吃点心,香蕉、苹果、橘子等打成浆,喂她吃下去。

吃完点心给阿花按摩,双手双腿各给她敲四五百下,怕她肌肉萎缩。

按摩好,阿花坐在轮椅上,老李推着她到楼下走一圈。

11点,中饭时间,老李要喂阿花喂到12点多,等她吃完再给她剔牙齿,把她抱到床上睡午觉。

全部弄好,老李吃上中饭大概要下午1点了。

2点多,阿花被抱到坐便器上,由于她已经没有清醒的意识,自主排便能力下降,老李要先用开塞露给她通便,再把她的大便抠出来。

如厕“大工程”后,老李再用轮椅推着阿花,到楼下转几圈。

晚上6点吃晚饭,又是先把阿花喂好,洗漱好,抱到床上入睡后,老李才吃。

吃完后再在病房里陪一会儿阿花。晚上九十点钟回到家。

最近三年

我们都老得特别快

我不愿意同她分开

阿花得病的前10年,还不算太糟糕,至少能自己走路,“整个人是活的。”老李说。

但3年前,病情进展迅速。不到一年时间,阿花不会说话了,脑子浑浑噩噩,站立、行走都不行了,只能躺在床上,吃喝拉撒都要靠老李,从头服侍到脚。虽然在医院里请了护工,但很多事情老李还是坚持自己来做,比如给阿花喂饭、上厕所。

尽管有医院、老李的精心照护,但3年下来,阿花的病情依然进展迅速,人也苍老了许多,60多岁的人看上去像80多岁,老李的头发也花白了。他笑着说,“我们两口子本来差8岁,我大8岁,现在看上去倒是差不多了,都很老。”

老李每个月5000多块退休工资,全花在老婆身上。除了配药、请护工,多出来的钱就给阿花买点铁皮枫斗、孢子粉之类的补品。他说自己其它没地方花钱,最多就买买书。

自从阿花生病以来,老李的社交生活圈也一下子窄了。为了照顾阿花,很多活动他都推辞掉了,甚至前两年家里的长辈去世,他都没能去参加葬礼。

14年,像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而结局又将是显而易见。有没有不想照顾阿花的时候?有没有懊恼、埋怨的时候?老李摇摇头,“没有想过这些事情,我不愿意同她分开。” 他说这话时,云淡风轻,言语间还有笑意。

“我们年轻的时候也吵架的,她要打孩子,我不同意;她要买衣服,我嫌贵。不过她年轻时样貌交关好的。”

说着,老李从衣服内袋里掏出一个厚厚的皱巴巴的信封,里面是一叠过去的照片,有她、有他,还有女儿。

照护有时

比药物治疗更重要

浙大一院神经内科主任罗本燕也说:“在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过程中,全程管理非常重要。”从患者出现轻度症状到最后进入极重度阶段,需要医生、护士、家庭照护者和病人四方面团结协作,共同对抗疾病,而不仅仅只是药物干预治疗。“家庭照护者在全程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护理和照料的作用甚至超过药物。”

有一对老夫妻让浙大一院记忆门诊负责人彭国平博士印象深刻,也时常让他感叹照护力量的强大。

马爷爷是退休教师,今年80岁了。5年前,马爷爷被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病轻度阶段,彭国平是他的接诊医生。

林奶奶是马爷爷的老伴,自从马爷爷生病后,林奶奶寸步不离老伴,精心照护,坚持定期带马爷爷来医院复诊,和彭医师交流马爷爷的病情变化。

为了延缓马爷爷病情的进展,林奶奶每天坚持让他写日记、摘抄报纸,自己独立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坚持他自己的兴趣爱好。同时,在医生的指导下,她还每周四次打开iPad让马爷爷做认知训练相关的益智游戏项目,不断鼓励他。平时,有退休员工的活动,林奶奶都会带马爷爷去参加,每天晚上,只要不是刮风下雨,他们都会去楼下走路散步、跳跳广场舞。

生活也打理得井井有条,马爷爷的一日三餐,林奶奶带着马爷爷一起精心准备。鱼肉、鸡蛋、牛奶、坚果、蔬菜等,营养搭配合理。

马爷爷的子女也非常孝顺,每个周末都去家里陪他聊天,说说话,带他去户外散步,尽量接受更多的光照。

林奶奶还买了很多关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相关书籍,只为更好地掌握照护要领。可以说,她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了马爷爷的生活起居、情绪照料上。

直到现在,五年过去了,马爷爷还能和林奶奶一起到彭国平诊室复诊,还能自己穿衣洗漱,生活自理。

“虽然马爷爷现在疾病也是慢慢进展到中度了,但他从轻度到中度这5年一直维持较好的生活自理能力,这也完全离不开林奶奶无微不至的照料和良好和谐的家庭环境。”彭国平博士强调。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张煜锌 金晶 通讯员 李彬 王蕊 胡枭峰    编辑:邹卓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