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热词:

您当前的位置 : 杭州网健康>热点关注>
这个特殊班级让“无喉人”重获“新”声
发布时间:2020-11-27 13:51:40 星期五   每日商报

“在我心中,一直有一个梦,用尽全力,让你听到我的‘新’声……”日前在国科大肿瘤医院举办的第十二届无喉复声公益培训班开幕式上,一首声音嘶哑但情绪饱满的诗朗诵,赢得现场阵阵掌声,不少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朗诵者,是一群“无喉人”,因为咽喉癌被切除喉部,他们无法用声带发声。但经过几百上千乃至上万次训练后,他们振动食管上端的肌肉,再次发声。

说不出买什么菜,他们在背后喊“哑巴”

4年前,68岁的谭乃平因喉癌做了全喉切除手术。他做过心理建设,但那一天的来临,他还是高估了自己:失去发声器官后,他只能依靠写字板,或者是比手画脚来交流。

这样的交流方式给生活带来很多不便,尤其是遇到着急的麻烦事,也无法向身边的人及时求助。

很多次他到菜市场,在板子上写了自己想买的菜,对方却说,“看不懂”,让他走。他不明白为什么,在那手舞足蹈地表达着自己的不满。但随后,他听到一句话:“这个哑巴!”

谭乃平一怒之下摔了板子,憋得脸通红。“他以为我听不到,其实我听得清清楚楚!”在那之后,他变得更加烦躁,经常因为小事对家人大发雷霆。

一年前,在病友、也是无喉复声志愿者吴少武的介绍下,他参加了国科大肿瘤医院的无喉复声培训班,学习食道语的发声技巧,回家后再苦练食管发声技能。

半年后,他终于可以连贯说出词汇了。“就像小朋友练习开口说话一样,我为自己能发出的每一个音节感到兴奋。”

“当我可以说出‘小白菜’‘冬瓜’‘四季豆’时……再也没人说我是‘哑巴’了!”72岁的谭乃平说出这几个词时,兴奋地手舞足蹈,像个拿到心爱糖果的小孩。

老婆说我:你骂人的话说得最清楚

带谭乃平入门发声的吴少武,是无喉复声培训班里的志愿者,他也曾是一名因喉癌失声的人。五年前,他在培训班里学会了发声技巧,之后自愿成为志愿者,帮助其他需要的病友。

五年来,每次培训班开始的时候,他都从金华赶过来,一丝不苟地帮助每一个需要发声的病友。

“我们有一个30多人的病友群,我们懂得彼此的痛苦,比亲兄弟还要亲!”他说,别说金华到杭州,更远的地方他都会去,“因为这是我一年来最开心的时候,没有之一。”

一旁56岁的志愿者王国梁附和说,“这种心情别人理解不了,我这个急脾气,帮助病友的时候却特别有耐心。”

王国梁是喉癌患者中年纪较轻的一位,学习食道语才一个月。之前,他是家人最不敢惹的“刺头”,随时随地都控制不住发脾气,气急之下还会头晕、喉咙痛,为此,家里人都很怕他,老婆还曾偷偷抹泪。

参加复声培训班之后,很快年轻的王国梁就学会了发声技巧,之后可以缓慢而畅快地表达情绪。他的心情好了很多,家里的氛围也日渐变好。

“老婆说,我骂人的话说得最清楚!”他脸红地说,“不过她也不生气!”现在,成为志愿者的王国梁也在积极帮助更多病友。

一声“郭医师”,医患相拥而泣

在这群志愿者中,70岁的柴希清比较特殊。“他不教别人发声,但是可以给人力量。”国科大肿瘤医院头颈外科主任郭良教授说。

1997年,46岁的柴希清因喉癌躺在了手术台上,主治医师正是郭良教授。术后每隔半年,他从衢州到杭州复查。那时候交通不便捷,每次早晨6点就要出发,晚上5点才到医院。这个时间,多数是郭良下手术台或刚要下班,但郭良总是先帮他复查,再考虑自己的晚饭。

“他希望我早点结束,早点回家,给我省钱,省时间。”柴希清回忆,那时候没有复声的专业培训,每年两次的复查,郭良都会教他一些食道语的发声技巧。其实,两人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也不知道会不会成功。

五年后的一次复查,正要离开的柴希清在郭良耳边轻轻说了一句:“郭医师……”郭良听后,大叫一声“老柴,我们成功了!”他们激动地抱在了一起,流下了眼泪。

2014年,由头颈外科团队发起的浙江省肿瘤医院无喉复声公益培训班正式开班,首期30名学员。如今,培训班走过了十二届,共为无喉患者们培训51000小时,直接及间接惠及患者五万余人次,外院治疗的喉癌患者遍及全国各地。

在第十二届培训班上,还首次引入了团体心理治疗,邀请临床心理科心理咨询师为无喉患者开展表达性艺术治疗。

“很多喉癌患者因为手术后不能说话非常痛苦,甚至有患者因为无法承受失去语言功能,放弃治疗。”郭良坦言,几十年的从医经历,他帮助无数喉癌患者保住了生命,但他更希望帮助更多的患者重获“新”声。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冯双 通讯员 丁金旺 王屹峰    编辑:邹卓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