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热词:
武汉每日新增死亡病例数,在持续了半个多月的高位徘徊后,这两天终于有了明显下降,24日降至56人,25日降至42人,这也是2月5日以来首次单日死亡病例数降至50人以下。
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
另一个好消息是,最近几天武汉的危重症病例数也在明显下降。重症、危重症病例数从2月22日的7468例、2087例,降至25日的6173例、1182例。
2月25日,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说,进入2月以来,武汉现有重症病例占确诊病例的比例从2月11日的最高点31.6%波动下降至2月24日的22.0%,最近3天下降趋势明显。
从一定程度上看,举全国医护人员之力驰援湖北,驰援武汉,开始显现明显效果。
从大年初一的最早“逆行”至今,浙江已累计向湖北派出14批医护人员,援鄂医疗军团已达2008人。
浙江医疗天团在湖北、武汉前线情况怎么样?快报记者连线浙大一院、浙大二院、浙大邵逸夫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援鄂专家,请他们讲讲一线救治详情。
浙大一院:
把浙一诊疗经验应用于武汉
最重要的任务
是把重症危重症患者的病情稳住
64张床位满床运行
已有4位患者治愈出院
2月14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肿瘤中心(以下简称武汉协和肿瘤中心)住院部7楼,迎来了一群“自带武器”的浙江医生。
截至昨天,由院长、党委副书记黄河带队的浙大一院141人驰援武汉医疗队,已在这里工作了12天,64张病床,一直是满床状态。
“截至目前,我们累计收治了68位患者,60%都是重症、危重症。”黄河院长介绍,“随着工作流程的梳理和不断调整,医护团队之间合作越来越顺畅,我们给予重症危重症病人更好的管理和救护。”
2月22日,对于浙大一院援汉医疗队来说,是个欢欣鼓舞的日子。这一天,他们接管的病区,有4名病人治愈出院。同时,这也是协和肿瘤中心接收新冠肺炎患者以来的首批出院患者。
“4位患者均为武汉人,年龄最大的87岁,最小的29岁,均为2月15日入院,是浙大一院整建制接管协和肿瘤中心重症病区后收治的第一批病人。有伴有基础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也有伴有基础高血压的患者,经过我们团队的治疗,治愈出院。他们的康复出院,给了我们很多信心和力量。”
黄河院长介绍,此次浙大一院141人医疗队驰援武汉,除了携带ECMO、无创、有创呼吸机等医疗设备,更是把浙大一院在诊治新冠肺炎上的治疗经验带到了武汉。
“我们每天晚上工作例会后,紧接着就是10人专家组会诊讨论,根据病人情况进行病情分析。杭州总部给了我们强有力的支持,碰到疑难病例,我们会连线杭州,和本院专家进行远程会诊,为武汉的患者制订最好的诊疗方案。”
黄河院长谈道,在团队的精心治疗和照护下,目前病区患者病情都比较稳定,马上又会有患者治愈出院。“目前,我们接管的病房,有95%的病人喝上了我们从浙江带过来的中药。一些危重症患者在我们的治疗下,已经转成重症、普通症,病情在朝好的方向发展。可以说,浙江经验在武汉得到了比较好的临床应用。我们这次来武汉,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把重症危重症患者的病情稳住,尽量不要使他们发展到需要有创通气的阶段,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挽救更多生命。”
浙大二院:
共收治58名重型及危重型患者
11名患者已转普通病房
2月26日,是浙大二院医疗队整建制接管武汉协和肿瘤中心重症监护室(ICU)的第12天。
医疗队171名队员轮流持续作战,ICU里40张床位,累计收治58名新冠肺炎重型及危重型患者,13名患者由重型、危重型转为轻型,11名转到普通病房进行后续治疗。
“重型监护室里,最多的是呼吸衰竭或缺氧严重的重型、危重型患者,以六七十岁,甚至七八十岁的老年患者为主。患者来时,因为缺氧,人的状态是非常不舒服的,有些还伴有紧张或抑郁的情绪。但通过医疗队的治疗,这些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善。”
浙大二院医务部主任张秀来谈道,经过医疗队一周的治疗,一部分患者各项指标达到轻型标准,从ICU转到普通病房。根据治疗周期,预计接下来的一周左右,从ICU转到普通病房的第一批、第二批患者中,就会有人陆陆续续治愈出院了。
为提高病人的救治率,降低病死率,医疗队调动一切资源,有时更需要杭州大后方的支持。2月21日晚7点,一场连接杭州与武汉两地的远程多学科三方会诊开启,此次会诊针对一位47岁的危重型女性患者。
患者2月16日入院,有支气管哮喘的基础疾病。入院后一直高流量吸氧,但病情仍逐渐加重。2月19日下午,经过前线专家的疑难病例讨论,第一医疗组组长张斌副主任医师和团队为其进行了支气管镜引导下的经鼻气管插管,并连接呼吸机治疗。
虽然做了气管插管以及有创的呼吸机治疗,病情仍呈进行性加重。
“我们本身也已多次在协和这边进行多学科讨论,但也希望能够得到大后方更多专家的专业评估与建议。因此,当天早上发现患者病情不好,我们紧急从各方调配物资,花了不到12小时,将所需物资及远程会诊设备安排到位,晚上7点准时进行专家团队会诊,讨论决定治疗方案。”张主任介绍说。
昨天,好消息传来,经过充分评估,这位女患者已经顺利拔管,改为普通吸氧,生命体征平稳。
浙大邵逸夫医院:
荆门 首例ECMO支持治疗的患者成功脱机
武汉 多学科远程会诊抢救危重型患者
浙大邵逸夫医院驰援湖北工作群,这几天,驰援荆门和武汉的医疗队,都有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
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首例用上ECMO支持治疗的患者,在邵医援荆门医疗团队的努力救治下,已经顺利脱机了!2月24日,又为一个患者上了ECMO支持治疗。
武汉协和肿瘤中心住院部8楼,邵医援汉医疗队整建制接管的一个重症病区,经过8天治疗,2月23日,首例患者治愈出院。
2月12日,作为浙江省首批支援荆门医疗队,浙大邵逸夫医院派出35名“精兵强将”,单独组建重症救治团队,携带医疗物资,出征湖北荆门开展重型病患救治工作。2月14日,邵逸夫医院再次派出142人医疗队,驰援武汉,整建制接管武汉协和肿瘤中心重症病区。
“病房收病人当天,64张床位就满了。”邵逸夫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潘孔寒介绍,这次医疗队驰援武汉,不管是医疗设备,还是人员配置,都做足了准备。“这边的三级查房制度、交接班制度、医护沟通、疑难病例讨论,都是按照邵逸夫医院的诊疗管理规范来操作的。”在整建制接管病区8天后,医疗队迎来了首位患者治愈出院。
而在荆门,专啃硬骨头的邵医医疗队,在接管ICU后,当天就收治了4个危重型患者。
2月20日,病房要接收一例已经ECMO支持治疗15天的危重症患者,为了这个患者能从另一栋楼安全转运到病房,医疗队想了周全的转运方案。“这个病人有108公斤重,再加上要戴着ECMO转过来,我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根据设计的转运路线演练了两遍,确保空间足够,各个环节不出错。”邵逸夫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周建仓说。幸运的是,转运很顺利,在邵医医疗队和当地医护团队通力合作下,3天后,患者成功脱机。
就在2月24日傍晚,医疗队又为一位60岁男患者上了ECMO治疗。“上了ECMO后,患者的氧饱和度、二氧化碳分压、呼吸都稳定了,接下来要着重解决他的循环休克问题。”
从接管病房到现在,已有5个重症患者转入普通病房。截至2月26日24:00,ICU病房共有22个病人,19个危重症,3个重症。其中气管插管8个, CRRT(持续肾脏替代)2个, ECMO1个,无创呼吸机2个,高流量无创呼吸机5个。
“目前全荆门最危重的病人都集中在我们这里,很多病人病程长,病情重。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会定期和总院远程会诊,集中所有力量,尽可能挽救患者生命。”周建仓表示。
浙江省人民医院:
整建制接管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病房
已收治34名患者 2人出院
由来自浙江省人民医院及其全托管的五个分院/院区的172名医护人员组成的浙江省第五批支援湖北医疗队,自2月19日抵达武汉以来,经过3天多轮培训和交接,2月23日正式整建制接管武汉大学中南医院6号楼2楼的重症病房。
“病区的交接还是比较顺利的。”医疗队队长、浙江省人民医院院长葛明华说,整建制接管相当于打包,这次医疗队的队员涵盖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感染病科、精神卫生科等科室,更方便进行多学科联合治疗(MDT)会诊。“我们将把浙江经验带到这里,竭尽全力救治每一位患者,同时尽全力保障每一位医护人员的安全。”
在此之前,葛明华院长曾多次带着团队到医院查看情况,做好培训和感染防控。他强调,在硬件不足的情况下,医疗队更需要增强管理力度与培训手段,最大程度地避免院感发生。如在穿脱防护服的流程中,增加多次手消环节;实行AB角,两人一组互相监督出入病区时的防护情况。
据了解,此次整建制接管的病房有35张病床,目前接诊了34个患者,大多为老年患者和重型患者。收治当日,医疗队已根据每个病人情况制订针对性治疗方案。
浙江医疗队的到来,给患者们增强了信心。截至目前,病房里有两位患者出院,均是在整建制接管前武汉团队收治的患者。“在武汉,我们听过很多浙江医疗队的故事。你们来了,我心情很好很好!”一位70多岁的重型患者激动地说。
据了解,浙江省人民医院累计派出四批共209名医护驰援湖北和省级定点医院。
此前,被任命为黄陂方舱医院院长的浙江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队长、浙江省人民医院副院长何强,自2月4日晚抵达武汉以来,也与其团队从江汉方舱医院转战到黄陂方舱医院,再转战到武汉最大的日海方舱医院,目前又被指派去攻克下一个任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