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热词:

您当前的位置 : 杭州网健康>热点关注>
隔离病毒重重防护,是为了更好地施救!
发布时间:2020-02-26 10:18:01 星期三   杭州日报

眼下,疫情防控已经到了关键阶段。

为了更好地控制疫情,增强一线医护的自我保障能力,这两天,浙大二院驰援武汉疫情一线的医护们,自编了一首“感控口诀”,将操作中的规范流程、风险点和注意事项等内容以顺口好记的语言总结了出来,每位队员已经熟记于心,“因为只有医护人员安全了,才有能力去救治病人,才能让后方的家人和同事们放心。”

隔离病房里哪些环节 有很高的感染风险?

在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ICU病房内,一位患者正等待着气管插管手术。

对于浙大二院呼吸科主任医师、浙二医疗队第一组组长张斌来说,支气管镜引导下的气管插管,他再熟练不过,从业这么多年来,已经操作过无数次。但此刻,他感到,“有一定压力。”

一是穿着防护服、戴着护目镜和正压头套,清晰度下降,视野受限,万一一次不成功,病人会有生命危险;二是插管时,患者气道开放,可能会有大量污染物喷溅出来,感染风险可想而知。

所幸这次插管很顺利,一次成功。他介绍,医生在隔离病房做这些有创操作,会增加感染风险:气管插管,刺激病人,可能会咳嗽,增加飞沫或气溶胶感染风险,甚至房间内会有气溶胶积聚,加重进房间医务人员的感染风险;插导尿、胃管,虽然不刺激气道,但是可能操作不顺利,长时间待在房间内,增加气溶胶感染风险。

护士的工作,同样有着高风险。

作为浙大二院的一名护士,卢燕此次也驰援了武汉。她待在隔离病房的时间,可能比医生更长,“打针、抽血和动脉采血时,会增加暴露风险。”因为戴着3层防护手套,抽血找血管时手感可能就没平时那么好,同时还戴着护目镜,视野也会受影响。前几天,有一名护士在拔针头时,针头划到了自己的手。手消毒后,脱开手套一看,幸亏没有伤到皮肤。

浙二的“感控口诀”里,把这些风险点都罗列了进去。比如,针对气管插管和吸痰,要牢记“插管金钟罩,吸痰避轴线”;针对抽血和打针,要牢记“防刺防喷溅,针帽莫回套”。

穿防护装备要花45分钟

出隔离病房要过“四道关”

在疫情防控一线,处处有“地雷”,医护人员们是怎样做好防护的呢?

正确地穿脱防护装备,是每次感控培训的重点内容之一。

穿防护装备的过程:在清洁区进行手消毒,换上专用工作服,戴医用防护口罩、帽子、护目镜、手套、穿防护服;戴医用外科口罩,靴套和第二层手套;根据工作需要,再戴一层帽子、鞋套、隔离衣、戴上面屏、第三层手套。每一步操作的先后顺序,都是有讲究的,因为会影响防护效果。

采用同组队员两两结对模式,穿戴过程有队员监督,组长和感控护士再次审查,如果没做到位,会马上被纠正。这一互相监督的穿戴过程,需要约45分钟。

下班出隔离病房,脱防护装备时每步都得按流程做,要经过“四道关”——

第一道,污染区。走出ICU病房,脱下外层隔离衣、面屏和外科口罩、帽子、鞋套、外层手套,每步进行手卫生。

第二道,潜在污染区。走医护专用通道,到二楼潜在污染区,脱掉防护服、靴套、护目镜等,医用防护口罩不脱。脱防护服时,帽子要往后拉下来,从里到外卷下来,动作一定要轻柔,防止造成自我污染,每次进行手卫生。

第三道,缓冲区。进入2楼连廊缓冲区,去往1号楼,在进入1号楼缓冲区前摘掉医用防护口罩,做手卫生,更换外科口罩。然后,再进入1号楼缓冲区6楼的沐浴间,脱去专用工作服。

第四道,清洁区。沐浴后换上自己的干净衣服,进入清洁区房间。

出隔离病房脱防护装备,需要20分钟以上,每个人间距1米,如果遇到下班的人多,需要排队等候。每脱一个口罩或帽子等,都要进行一次手消毒,要消毒20余次。

一个班6小时手消毒300多次

每天要用护手霜或药膏擦手

做好手卫生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做到“两前三后”,即接触患者前、行无菌操作前和体液暴露后、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说简单点,就是每操作或接触一次都得消毒。

浙二医疗队第八医疗组组长须欣介绍,“仅在ICU里面,我一天就要做100多次。护士就更多了,是我们的3倍以上,一个班次6小时,估计要手消毒300多次。”因为长时间戴手套,基本每个人的手部或多或少都会起疹子、泛白。所以,回到酒店后,就赶紧用护手霜或者抗皮炎、抗过敏的药膏擦一擦。

另外,平时的操作中,还有很多严格的规矩。

比如,护士交接班,要站在相距1米的指定位置;穿脱防护服时,必须两两一起,做到互相监督;医生和护士错时下班,避免出隔离病房时过于拥挤;脱防护服时,必须要间距1米以上,人多时必须排队等候;手套破了要及时换,做抽血等操作时要防止针头伤到自己;如有口罩污染必须中断工作,马上换洗,备班的人顶上……

浙二脑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第六医疗组组长张颖,平时习惯风风火火走路,但在这里,院感护士在旁会随时提醒他们,慢慢走、轻轻走,把自己当“太空人”,避免搅动空气,造成气溶胶播散。

除工作中做好防护,平时也要做好个人防护。随队的感染管理科医生严继承,粗略地统计了下每天的换衣次数,约9次。重症监护室医生陈城洋,会对自己房间内物体的表面,进行清洁消毒;带到过医院的外套,要用泡腾片泡半个小时后再洗。

……

隔离病毒,重重防护,是为了更好地施救。

危难时刻,正是白衣战士们谱写了一曲曲人间大爱。驰援湖北一线的医护们,我们期待你们凯旋!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余敏 通讯员 方序    编辑:邹卓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