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热词:

您当前的位置 : 杭州网健康>热点关注>
不切胆囊也能去除结石和息肉
发布时间:2019-12-12 07:20:00 星期四   每日商报

胆囊结石是高发病,据统计,我国成年人的胆囊结石发病率高达10%。

对于这种普通的外科常见病,大多以“胆囊切除术”为主要治疗手段,但胆囊是人体的重要消化器官,切除后会有一定的副作用,也可能对人体造成多种危害。于是,很多患者会选择与结石共存,即便反复地发炎、疼痛严重影响正常生活,也不要做“无胆之人”。

怕做“无胆之人”而被结石折磨15年

苍南的陈先生今年62岁,15年前因腹部不适到医院检查,结果是胆囊结石、胆囊炎在作祟。

当时医生给出的建议是手术摘除胆囊,以此得到根治。但是陈先生认为,自己还不到50岁,切除胆囊之后,多少会对自己的身体造成影响,所以一直采取保守治疗的方式。

这15年来,胆囊结石经常发作,疼起来让他直不起腰,甚至会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也因此他成了医院输液的“常客”。

不仅如此,由于胆囊炎发作的诱因多为进食后结石阻塞胆囊颈管引起,致使他这些年只能吃少量的米饭和清淡的蔬菜,鸡鸭鱼肉都是敬而远之,腹痛也随时发生,这也成了他的一块心病。

为了能有更高的生活质量,陈先生四处求医,还试了许多民间偏方,可不但没治好,近几年结石反而越来越大,腹痛发作得也越发频繁,给他的身心带来极大的伤害。

一次偶然的机会,朋友向陈先生推荐了浙江省立同德医院的微创保胆中心张竝主任和杨涛副主任医师,在家人的陪同下前来就诊。

经过检查,发现陈先生的结石有3.0cm,按照常规的诊疗规范,超过2.0cm的结石要切除胆囊,但考虑他的保胆意愿强烈,且身体各项指标符合微创保胆的条件,于是决定对其实施腹腔镜胆道镜联合微创保胆取石术。

专家在陈先生的腹壁上打1个1cm、2个0.5cm的孔眼,用腹腔镜和胆道镜从陈先生胆囊内取出了大小约3.0cm的结石。术后6小时,陈先生就可以下床活动了,24小时后就出院了。

术后一周陈先生从苍南县再次来到省立同德医院复查,无任何副反应。“石头取出来了,胆囊保住了!”陈先生激动地对主治医生说,“术后口服中药过程中感觉到身体一天比一天好,如果能早点来治疗,就不至于让这个石头折磨我15年了。”

实施“保胆取石”术后复发率可控在10%以下

杨涛介绍,近年来由于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原因,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根治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的常规办法就是胆囊切除手术。

但是,胆囊切除后的不良并发症高达30%,即100个做了胆囊切除手术的人,将有近30人出现腹泻或由odis括约肌功能障碍引起的持续性腹痛等症状。“一旦胆囊切除以后,患者胆管内的流体压力便会失去胆囊的缓冲作用,导致胆管内的压力发生变化,容易形成漩涡或涡流。长期下去,胆总管便会产生沉积,这便是形成胆管结石以及继发肝内胆管结石的重要因素。”同时,他指出,胆囊切除之后,胆汁酸持续释放进入肠道,还会导致结肠癌的发病率增加。

随着人们对胆囊功能重要性及胆囊切除术后不良并发症的认识不断深入,胆囊切除的适应证逐渐缩窄。同时随着技术和设备的不断发展,保胆取石(息肉)术已经成为了胆囊结石、胆囊息肉患者的另一个选择。而且,现在保胆取石的结石复发率在10%以下。

杨涛建议,胆结石2.0cm以下,胆息肉5mm以上,都可考虑微创保胆取石。“当然,患了胆囊疾病,胆囊切还是不切,还要根据胆囊的状况是否符合手术条件来做决定。”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冯双 通讯员 应晓燕    编辑:邹卓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