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最后一周(今年3月26-4月1日)是中国第二个麻醉周,今年主题是“美好生活从无痛诊疗开始”。今年杭州麻醉周宣传活动由浙江省人民医院主办,为市民开展了义诊咨询。浙江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该院麻醉科主任胡双飞与产科主任杨立伟,就大家关注的“生娃痛”,为大家详细解说。
哭喊着连夜往市中心赶,只为减轻生娃痛
小刘今年28岁,家住杭州城北某镇。去年怀孕不久,就从电视看到产妇不堪忍受宫缩剧痛跳楼自杀的新闻,这让自小特别怕痛的她恐惧不已,孕期产检就选择了家附近又开展无痛分娩的医院。
然而百密难免一疏。几天前下午近5点,小刘发现自己见红了,本想去产检医院待产,却意外得知其夜间没有无痛分娩。小刘当场就哭了“怎么办,怎么办,那我不得痛死!”最终一家人经人介绍,驱车赶往夜间也开展无痛分娩的省人民医院产科。
尽管只有半小时的车程,但遇到晚高峰,开开停停。“快点开,呜呜……”6点多,小夫妻终于驶进医院。
入院后不久,小刘就破水了,宫缩渐渐加强,一阵又一阵的疼痛感让小刘倍感痛苦。护士很快将小刘送进产房,助产士帮助小刘绑上胎心监护;麻醉医生在仔细核对验血结果、个体化评估后,为她实施椎管内置管注药镇痛。
不久,随着镇痛剂慢慢起作用,一直“鬼哭狼嚎”的小刘渐渐安静下来。助产士、麻醉医生全程守护在小刘身边,评估产妇和宝宝的情况,仔细调整药物用量、观察产程进展,丈夫也在旁边的陪伴与鼓励,健康的小宝宝在次日凌晨平安降生。
无痛分娩率低,麻醉医生少是主因
“目前我国年分娩量为1768万,到2020年可能要达到2000万。”杨立伟说,医学疼痛指数中,分娩的疼痛位居第二,仅次于烧伤。通常情况下分娩疼痛会达到7到9级,还有一些人痛感会高达10级,而且这种疼痛不是一会儿,而是持续几个小时的阵痛。
调查显示,自然分娩过程中,有超过50%的产妇经历着重度疼痛,这成为她们今后不愿生二胎的原因之一,同时也导致了不少产妇宁愿选择剖宫产。目前,全国剖宫产率超过40%,高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15%剖宫产率警戒线,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围产期并发症和二胎怀孕的风险。
胡双飞介绍,无痛分娩即分娩镇痛,通过少量的麻醉药物注射减轻产妇在分娩中的疼痛,更有利于产妇经阴道分娩,也就是常说的顺产。但目前这项技术在国内使用率却很低。美国超60%产妇采用分娩镇痛,但我国却只有近10%!
据了解,我省总体分娩镇痛率约15%,妇产专科医院相对较好,占20%-30%。这其中,麻醉医生人手不足是主要原因。数据显示,每万人麻醉医师数量美国是2.5,我国仅为0.5。
其次,群众的误解和普及度过低。很多产妇以及家人对无痛分娩认识不足,有不少人即便知道无痛分娩,但又担心药物镇痛会对胎儿以及产妇健康有害。实际上,分娩镇痛采用椎管内阻滞,即医生在产妇的腰部硬膜外腔放置导管,镇痛泵中麻醉药的浓度只相当于剖宫产的1/5~1/10,即淡淡的麻药,进入母体血液、通过胎盘的机率微乎其微,对胎儿几乎也不会造成什么影响。
胡双飞说,椎管内镇痛对产妇和胎儿是安全的,反而当人体感到严重疼痛的时候,会释放一种叫儿茶酚胺的物质,这种物质对产妇和胎儿都有不利的影响,新生儿的血液和氧气供应都可能受到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硬膜外镇痛”并非适合所有孕妇,而且,“无痛” 也非完全不痛,而是明显地减轻疼痛。产妇由于自身身体情况不同以及剂量多少,其痛感也是有所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