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师,我是慢性踝关节损伤,很多人说要多运动,我假期几乎都在景点郊游,也不是剧烈运动,这样难道也不行吗?”
“您现在已经出现踝关节酸胀疼痛,这是组织伤痛的信号,这是身体在‘报警’,需要减少步数,每天走路步数以踝关节不出现酸胀疼痛为宜。”
近日,绍兴市中医院康复科门诊接诊了因慢性踝关节损伤来复诊的王女士。半年前,王女士脚踝扭伤后,便一直被踝关节持续疼痛所困扰,她深信慢性损伤要多运动的错误观念,认为多走路,对恢复踝关节损伤有益,近来天气宜人,恰逢国庆节假期,每天更是行走步数过万。
这次复诊,康复医师给她进行了详细的康复评定后,开出了一个令她颇感惊讶的运动处方。
🔹控制每天行走步数:用手机运动APP记录踝关节微微出现酸胀感时的步数,康复期间行走量不超过此数量。
🔹进行自我运动训练:包括肌力训练和肌肉拉伸等。
抱着试试的心态,王女士通过微信运动检测自己每天的步数,选择适合的行走步数和运动训练量。数日后,她收获的康复效果让她吃惊——困扰她半年的踝关节酸胀疼痛感觉居然消失了!
据康复医学科主任中医师俞益火介绍,像王女士这种运动损伤后一味追求运动步数帮助康复的患者,或认为散步强度不高而日行上万步却导致运动损伤的患者不在少数。
走路和跑步是最简单的健身方法,近年来随着健康知识和运动穿戴设备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迈开腿,并且用手机记录自己的运动状态。“晒步数”最初就是源于微信运动程序,“运动留痕”有助于激励自己“迈开腿”,并且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而且增加体育活动,如散步、健走、慢跑等,可以通过改善身体健康机能来降低慢性疾病的风险。
然而,每天走上万步并不是对健康有益的必要条件。
无论是去买菜、做饭,还是到隔壁办公室复印材料,都会成为计步数的来源。但要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这是远远不够的。步数的增多并不等于锻炼量的提升,“量”达不到,则谈不上“质”的变化。这些数据只能证明身体“活动”了,促进了血液循环及身体代谢,切不可夸大其对促进锻炼的作用。
事实上,运动效果主要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运动强度,二是运动量。国际上比较新的观点认为,在适当的年龄和身体条件下,运动强度大一点,而运动量不需要太大,给身体带来的有益影响更多。
“运动量并非越大越好,过量反而会使免疫功能受损”。人体在剧烈运动时,体内会产生较多的肾上腺和皮质醇等激素。当这些激素增加到一定量时,会使脾脏产生白细胞的能力大大降低,致使淋巴细胞中细胞活性大大降低。此外,运动强度过大,容易发生运动伤害,比较常见的有膝关节、踝关节、髋关节和腰部的疼痛和损伤。
行走等于健康,这是个错误的概念。走的步数多不代表就是锻炼。有些人因为走得“过猛”反而受伤。在行走过程中,下肢往复运动,关节承受的“使用”消耗是很明显的。盲目追求“步数”,不仅下肢肌肉会有明显的疲劳感,膝关节、踝关节也可能因此产生炎症反应,甚至关节积液。
如果在一次较长距离的行走后,关节出现肿痛反应,要及时休息并停止锻炼2—3天。如果症状可以自行缓解,就说明应该减低锻炼强度。如果症状持续,则建议咨询专科医生、物理治疗师,以免贻误关节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每日一万步,吃动两平衡,健康一辈子”,那究竟如何走更健康呢?有学者认为,下午或傍晚运动效果更好,但要尽量避免在睡前1—2小时运动,以免影响睡眠。健步走的最佳时间为下午5点至晚上8点,上班族时间受限,可利用下班回家路上的时间多走走。
要达到运动效果,最好是采取走、跑相结合的方式。通常情况下,健步走推荐量保持在每天1小时,跑步半小时左右即可。
而老少锻炼方法各异,比如小孩心肺功能活跃,可选择强度相对较大的短跑、球类运动进行锻炼;青少年可通过强度高的运动来提高身体素质;对于中老年人,应选择强度相对较小的健步走,运动前可先做些伸展活动,保持动作协调规范,这样可减少劳损的发生。此外,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骨质疏松、骨关节病等患者参加锻炼前应咨询医师。
供稿:绍兴市卫生健康委、绍兴市中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中医师 俞益火